“反正唐代做秘色瓷,也是在上林湖那兒取的料,我把周圍所有的泥料全都挖來,試著做,總是沒錯的。”
這一系列試驗,近乎大海撈針,這可一點都不誇張,因為可供參考的資料實在有限。
陳文哲還是想的簡單了,因為他就算看到了當年燒製秘色瓷的一些過程,但是,他總不能連人家在外地取土的過程,也看在眼中吧?
所以,他現在復燒出來的那些秘色瓷小碗,也不過是燒製出來了秘色瓷的一部分效果。
說完全還原出來,還差得遠,最起碼能達到當年秘色瓷效果的那種瓷土,他就還沒有找出來。
“能燒秘色瓷,距離燒製汝窯器也不遠了吧?”
陶教授也看到了那件秘色瓷小碗。
“看看這邊,你就不會再有疑問了,這些是薄胎吧?薄如紙?綠如玉,總算不是青如天,要不然我就會以為是柴窯的作品了。”
李教授一嗓子,把不少學校的教授,還有博物館的鑑定師,全都吸引了過去。
陳文哲特意製作的一批薄胎瓷器,展現在眾人面前。
這一次過來,明明是看陳文哲的藏品,可現在卻成了他的個人藝術展。
不過,此時所有人都不會在意,因為陳文哲的這些作品,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在這裡的都是行家,最起碼眼力還行,自然就沒有人說些不好聽的,那丟人的會是他自己。
“眾位,過來看看這一件,這應該才是真正的五代秘色瓷!”
那件秘色瓷蓮花碗,終於被人發現了。
這件秘色瓷的漂亮,就不用說了。
就算是放在最頂級的汝窯器跟前,它也不遑多讓。
果然,有人就產生了疑問:“老陶,你過來看看,這是秘色瓷?我怎麼看著像是汝窯器?”
秘色瓷在當時是美,但跟北宋時期的汝窯不是一個層次。
這是所有人公認的,但是眼前的瓷器,怎麼看都不比汝窯器來的差!
但是,名牌上明明白白的寫著,這是五代後期秘色瓷!
“這件瓷器有著典型的清水樣特徵,應該是秘色瓷!”
陶教授過來一看,就立即道。
“清水樣?怪不得看著如同有一汪清水,還真是這樣!”
“秘色瓷以青綠色為主,釉色呈現清水樣通透特徵,瓷化程度較好,相比汝窯瓷還是差了點,特別是表面的氣泡。”
“你們這些大老闆都見過汝窯器,可是卻不清楚,汝窯釉色表現是蟹腳紋,流紋,斜開片,瑪瑙入釉,氣泡寥若晨星,胎體香灰胎/疏鬆/輕,芝麻支釘。”
“還有,汝窯光照溫暖、幻彩多色,室內天青/天藍色,這秘色瓷偏綠!”
“這一件明顯是秘色瓷中的精品,其製作工藝已經十分接近汝窯瓷,只不過其氣泡還是稍微多了一些,玉化成度也不如真正官款的汝窯瓷!”
“就這樣還不如汝窯?我見過的汝窯器,哪一件都沒法跟這個相比!”
“那是你沒有見過汝窯的精品,有時間去故宮博物館親眼看看吧,不要看圖片,圖片不行!”
“這一件的價格,得有多高?”有人問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