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簡單的燒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簡單的燒窯 (2 / 2)

但是匣缽在那個時期,卻不得不用,因為木柴燃燒時有大量的煙塵灰燼,會燻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閉起來,不和煙塵接觸,這就是匣缽的功用。

匣缽唐朝就普及了,還有專門燒匣缽的窯,叫匣窯。

匣缽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為保證強度,缽壁做的比較厚,大概兩厘米。

透過陶教授傳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遺址挖出的殘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缽。

這種一個匣缽只放一個碗的燒法,叫單燒。

這種燒法的優點是,除了底足一圈無釉以外,通體有釉,所以流傳到了現在,因為現代人不怕成本高。

還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疊在一起,它們之間的土就是匣缽。

因為時間太久,已經爛了,但還能看出大概形狀。

單燒的裝窯方法很簡單,就是許多裝了碗的匣缽摞起來,上面做下面的蓋,最上面的加個蓋。

這種燒法的弱點是浪費空間,摞一米高的匣缽,大概只有二十個碗。

單燒成本高,一般都用於精細瓷器,比如官窯。

民間用的低檔碗盤,就要降低燒窯成本,古代瓷工首先想到的是,許多碗共用一個匣缽,這樣就能節省大量窯內空間。

像我們平時收碗那樣撂起來,然後再放到一個高匣缽裡不就行了?

沒那麼簡單,這裡還有一個粘連的問題。

瓷器上的釉,在燒製過程中是完全熔融的,而且還有流動性,冷卻後會粘住任何接觸到的物體。

如果直接燒一撂有釉的碗,那麼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但是瓷胎不會粘,我們現在用的瓷器,底部都有一塊無釉的部分(也許在其他位置),那就是燒窯時放在窯板上的部位。

陳文哲原來知道的幾種燒法,都是為防止瓷器粘連而設計的。

一撂碗,碗口向上放入匣缽,這就是疊燒。

如何防止粘連呢?最多的是把碗內部的釉刮掉一圈,大小和底足一樣,再把另一個底足無釉的碗放上去。

碗之間只是胎接觸,就不會粘,這叫澀圈疊燒。

這樣燒製出來的瓷器,陳文哲小時候就用過,那是一種粗白瓷大碗,內外圈底,都沒有施釉,就顯得特別粗糙。

此外還有在碗之間加隔離物的燒法,加一塊泥片的,叫墊餅疊燒。

還有支釘疊燒、託珠疊燒、砂堆疊燒等等。

不論哪種疊燒,碗的內部,都有缺釉的部分。

所以,這些技術,終歸被時代所淘汰。

之後發展的是覆燒,這是一種把碗倒扣著燒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宋代的定窯。

把碗扣在一個和碗口一樣大的粘土圈上,叫支圈。

支圈上再撂一個支圈,再扣一個碗,如是反覆,可以撂十幾層,再裝匣缽燒製。

覆燒的碗盤,只有口沿無釉,叫芒口。

芒口是一種燒造的工藝缺陷,瓷器製作燒造過程中,造成口沿無釉,露出胎骨,就被稱之為芒口。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