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大敗,已經讓他對主戰徹底失去了信心。
政治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
藤原忠平深諳此道,除了跟大唐皇帝談,也跟劉知俊談,送去美女、金銀錢帛。
甚至還跟王審知談,請求王審知歸還平安京,倭國願每年歲貢。
王審知一笑了之。
原定的戰略初步達成,唐軍與福建軍皆在倭島上取得落腳點,而倭人也習慣了唐人的存在,幾百年的傲氣被踩在地上。
當然,此時的王審知暫時也沒有北進的實力了,糧草、輜重幾乎耗空了他二十多年的積蓄。
不過一切都是值得的,倭人腹心之地收入囊中,所得的土地比福建多,還有大量的倭人奴隸。
遠離大唐,王審知心中的壓力頓時小了很多。
而他的強項除了攻城掠地,更多的在治理之上。
地盤打下來了,名分卻還沒有定下。
沒見到皇帝的冊封,心中始終沒底,也不敢擅自分封。
就在七上八下的時候,朝廷的命令也來了。
配合劉知俊,清掃本州島所有倭人!
被擋在備後國的劉知俊,最大的問題不是山勢,而是水勢。
瀨戶內海島嶼眾多,礁石密佈,顧全武不熟悉水文,船隻多次觸礁,又多次中了藤原純友水軍的埋伏。
這導致劉知俊始終被綁著一隻手,無法集中全力攻打備後國。
藤原忠文常年與蝦夷征戰,弓馬嫻熟,能斬烈馬,能射飛鷹,被倭人吹的神乎其神。
手下幾千本部士卒也都是常年征戰之輩,扼住地形,配以水軍襲擾後方,令劉知俊不勝其煩,畢竟天策右軍只有兩萬人。
兵力上有些捉襟見肘。
顧全武的水軍還要巡視九州。
王審知的水軍肯定強於顧全武,手下大小戰船、海賊水軍,算是一股不俗的戰力。
而此時平安京面臨丹波、近江、尾張三個方向的壓力,劉知俊的到來,能減輕不少戰略上壓力。
無論如何,現在的王審知還沒有吞併倭國的實力。
劉知俊以兩萬兵力困住數倍之敵,已經說明他的能力。
王審知水軍的馳援之後,形勢開始轉變。
海賊在倭人的帶領下,開始爭奪倉橋島、津和地島、上島町等藤原純友的水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