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牛頓力學定律,自然就是提到了牛頓;
第二個問題電磁感應,在葉秋的腦海中,馬上就會跳出電磁學的大科學家,麥克斯韋;
然後是土星環,而說到土星環,葉秋馬上就會聯想到土星環的發現者,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惠更斯。
之後葉秋還問了關於愛因斯坦的問題。
牛頓、惠更斯、麥克斯韋、愛因斯坦,將這四個科學家的名字一一點出,或者暗示出來,就是葉秋的目的。
這四位科學家,看似沒有必然聯絡,但當葉秋提出光學性質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將這四位科學家一下串聯了起來,那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對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研究過程中,牛頓是粒子說的代表,而惠更斯是波動說的代表,麥克斯韋也是中間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員,最後是愛因斯坦將問題定性為,光擁有粒子和波的雙重特性,叫做光的波粒二象性。
葉秋對自己的思維很瞭解,也就是對這個未來的自己很瞭解,就像昨天晚上葉秋父親說葉秋的那樣,葉秋具有很強的慣性思維。
不是說慣性思維不好,但若是被人提前算計,慣性思維就是一個思維漏洞,極為容易被對手從這個地方突破思維防線。
此時葉秋對付未來自己,用的就是這招。
葉秋在昨天晚上就試過了,當把這幾個科學家的名字,和光的性質放在一起的時候,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內容,必然會從他腦海中跳躍而出。
葉秋相信,他會這樣,未來的自己,也肯定會這樣,所以才用前面幾個問題來送分,就是為了這個題得分。
而讓未來自己說出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葉秋的最終目的,因為這就是扣分的點。
在葉秋的規則二當中,說的是兩人輪流相互提問初中的知識內容,是初中的知識內容,而光的反射、折射這些,確實是初中的光學內容,但光的波粒二象性,初中可沒有學,是高中物理的內容。
這就是葉秋根據自己的思維設計出來的陷阱。
很多時候,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將知識牢牢的記住並不是很難,或許時隔數年過後,都還是能夠清楚的記得。
比如光的性質,很多人都能夠隨口說出很多個,但如果限定是初中的知識點,很多人就答不對了。
因為對於光學的內容,初中和高中都有,而且內容上還有重疊,但顯然高中學得會更多,如果不是在刻意的情況下,人們是很難記得,高中這個知識點,比初中時候多學了些什麼。
這就是記憶的偏差,能夠記得這個東西,但不能記得是什麼時候記住的。
透過之前問題引出的慣性思維,再利用這種記憶偏差,而且是在很短時間內要回答問題,而且是要說出光的五個性質,葉秋對未來自己的這個陷阱,總算是成功了。
有驚無險的扳回一分,雖然2比2平,但葉秋還是落在未來自己的身後,依然是處於劣勢。
“必須要走到他的前方去才行,下一個陷阱,必須要成功。”
葉秋看著道路前方,心裡已經在盤算,準備啟動下一個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