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科和喬正權說的吏部問題,其實,就是在朱常洵的封王典禮之後發生的。
本來,朱常洛也沒想過要針對吏部做什麼的。
就是因為吏部把新銓選的官員名單奏摺送上時,朱常洛剛好比較清閒。
於是,朱常洛就動了要考一考這些新晉縣官們水平的心思。
朱常洛就下旨,讓吏部將這些被銓選為新知縣的在京官員們,召集到了慈慶宮來問話。
他想乘著這次機會了解一下,這些即將到大明基層任職的官員們,對地方的發展和地方的管理有什麼見地。
結果這一瞭解,可把朱常洛給驚呆了。
這些人都是什麼玩意?
朱常洛問他們如何使一縣百姓安居樂業時,這些人幾乎清一色的回答,要以聖教道德教化民風雲雲。
聽到這些回答之後,朱常洛的臉色頓時就冷了。
難道空談幾個道理就可以治理一縣之地的十數萬人嗎?
真是太可笑了。
所以,朱常洛就發怒了。
他將孫丕揚召見到了慈慶宮中,態度冷淡的詢問了孫丕揚選官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結果,孫丕揚也在他面前長篇大論的說起了聖賢道理。
這一瞬間,朱常洛算是徹底對大明的官僚體系失望了。
朱常洛覺得是時候該給這些官員們設定一些基礎的KPI要求了。
不然,這些人到了任上,連自己要幹什麼都不知道。
而朱常洛還指望著他們治理著龐大的帝國,那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面對朱常洛的憤怒,孫丕揚也感受到了驚恐,他也從未想到自己會在這個問題是翻車。
而且,還翻得這麼徹底。
不過,正在盛怒中的朱常洛並沒有第一時間收拾他。
畢竟,這種清談闊論的官場風氣已經是由來已久,也不是朱常洛發次火,下道旨就能改變的。
現在,不管朱常洛接不接受,承不承認,現在的大明天下還是得需要這幫無能的官僚繼續維持的運轉。
所以,朱常洛也只能壓住怒火,放平心態,然後再從長計議,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將這股風氣給扭轉過來。
而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九邊的兵權。
沒有九邊的兵權和北境的安穩,不管朱常洛有多少想法,最終都不可能安心實現的。
所以,現在朱常洛必須收拾心態,將巡幸山海關的旨意頒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