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同學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白痴定律”永遠不要和白痴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呢這位同學看來平時也沒有少在心理學方面下功夫,歡迎這位同學在這節課下課之後能到我的辦公室來進行一些探討。也不知道這位同學是不是有興趣做我的課代表呢?”
路安然有些尷尬的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小鼻子,在這種情況下,她當然不能拒絕了,只能是乖乖的點了點頭。
大家萬萬沒想到,這個心理學定律居然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被欒黔的好脾氣瞬間征服,欒黔比他們想象中的要更加隨和,也更加幽默。
“那就讓我的課代表先坐下吧,記得下課到我辦公室。”
就這樣,路安然開啟了自己神奇的第一堂心理課。
“今天我給大家匯入的課程是一個很常見但是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刻板印象。”
欒黔說著開啟自己的pp。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對於某一類的人或者某一類的事兒,人們會習慣性的在自己的印象中給出一個定位,並依照自己心裡的固定印象去評價人和事。有些人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地分類,把自己遇到的人看作是某一型別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一類人的評價看作對某個人的評價,這樣一來,會影響對一個人的正確判斷。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
三國演義中曾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上進心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
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
由於刻板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造成這種偏見存在於人們的頭腦裡。因為人的思維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如果在沒有充分掌握某一類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就作出概括,往往會形成不符合這一類人的實際特徵的印象。而依據這種印象去評價與判斷人時,又不考慮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自然就會產生“刻板印象”偏見了。
由於刻板印象建立在對某類成員個性品質抽象概括認識的基礎上,反映了這類成員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有助於對人迅速作出判斷,增強人們在溝通中的適應性。但它也容易阻礙人們對於某類成員新特性的認識,使人認識僵化,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印象,用這種定型去衡量一切,就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人。
克服刻板效應的具體方法是:
首先要善於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資訊。
其次要加入到集體中去,與集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集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資訊,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比如說我相信坐在後排的這些同學們總是對大學的選修課抱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選修課就應當是無趣的,選修課的教授也應該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希望後排的同學們能夠多多瞭解一下老師,打破自己的刻板印象。”
路安然和黎安面面相覷……
“這節課是理論知識,所以會有些枯燥乏味,還希望同學們多多擔待,下一節課會給同學們進行自己的探討,希望大家不要被這些課因此勸退。”
大學的教程一般是以兩個小課組成的,一個大課現在是第一節小課的課間。
“小安然對不起呀,剛剛是我錯了,我也沒想到我不是故意喊你出糗的嘛”
下課鈴聲一響,黎安就主動地向路安然認了錯,她也沒想到自己一開啟瀏覽器,第一個出現的居然就是白痴定律,她都沒看呢,就直接給路安然唸了……
“我就怕以後大家提起路安然這個人就想起“白痴定律”。”
路安然看一下大家時不時向她投來的目光都想直接鑽到地洞裡去,尤其欒黔哥哥還能那麼泰然自若的解釋,她就更加覺得想鑽到地底下去了!
“我錯了,我錯了,我錯了,週末請你吃火鍋”
“兩頓。”路安然伸出兩隻手指。
“成交!”
首發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