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一戰而取上繚。
除了對胡範厚加賞賜,對其餘宗族首領大開殺戒。
注意不是臨陣斬,而是在戰後將其餘四姓宗族首領、長者、威可服眾者及才能突出,凡三十多,全部斬首。
罪名是對抗郡,不繳租,私設公,魚肉百姓。
然後在抽走精壯,將宗族打,分別遷往海昏、歷陵以及上饒、玉山。上饒和玉山已經設,正在建城。
上繚四姓宗族對胡範恨之入,對孫策畏之如虎。
再恨也沒,領頭者被除,其餘的百姓不過是犬羊而已。
只要孫策不盤剝過,他們生活說不定比在上繚還要好。過不了幾,除了被殺之人的父母子女之,其餘人恐怕都將仇恨忘的精光。
孫策從會稽挾裹來的百,被安排入駐上繚。
孫策從上繚宗族,共徵調了六千精,補入程普、韓當等老營之中。但要求後者按照二換一的比例進行置,即程普等每得兩名精,需置換給孫策一名老兵。
孫策在置換來老兵的基礎上組建了帳下兵和繞帳,各三千,由徐逸、韓晏統領。
攻下上,有了其糧食和人口支,孫策兵力迅速膨脹。
至於說上繚宗民辛辛苦苦開荒種,好不容易有了些存,又一下子淪為赤,掙扎在死亡線,該向誰傾訴冤屈?那就無人關心了。
亂,弱就是原罪。弱就會被吞食。
孫策揮兵四,攻略豫章北部各塢,無不摧破。
豪強聞孫策之,皆失魂,至有棄城郭塢壁而,逃入山中者。
孫策卻嚴明軍,不毀莊,雞犬菜,一無所犯。百姓大,競以牛酒詣軍。
孫策的做法其實跟劉備異曲同,都是翦滅豪強。孫策更激進一些。歷史上孫策孫權統治下的江,頻繁發生所謂“賊亂,實際上就是地主豪強與孫氏爭奪政權。
孫策在豫章北部的行動一切順利。橋蕤出征僮芝卻變成一場悲劇。
僮芝面對橋蕤大,秀出各種騷操作。先是堅壁清,遁入山,然後又晝夜襲,趁橋蕤疲,突然發起反,多所殺傷。
橋蕤雖未遭到致命打,然而損兵折,徒勞無,不得不大踏步後,直到新淦方才立住腳跟。
僮芝本欲乘勝追,聞孫策已破上,頓生忌,主動與橋蕤講和。雙方在新淦南郊會,訂立盟,僮芝承認橋蕤對豫章的統,願意向橋蕤呈獻貢,但額度應與普通縣鄉貢賦迥,從數量上看相當與普通縣鄉的十分之一左,基本上就是一個名義。同,僮芝願意貢獻精壯三,送給橋蕤。橋蕤可以從來補充軍,擴充實力。
作為交,橋蕤不得再次率兵進犯廬陵數縣。
橋蕤軍雖然戰死數量並不算,但從戰略上,南征僮芝基本上可歸為失敗。將士對山間作戰頗為忌,不願意再進入山中與神出鬼沒的山賊交戰。….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橋蕤最終同意了僮芝所請。雙方議和。
橋蕤班師回南昌。
孫策已在南昌以北諸縣站穩腳跟。
民間皆知孫,不知橋蕤。
橋蕤灰頭土臉地回到南,聽到孫策凱旋而,心中頓時大為鬱悶。
橋蕤問左右豫章士民對孫策的看法。左右答道:“孫伯符美姿,好笑,性闊,善於用,豫章士民見,莫不盡,樂為致死。雖攻城拔,殺戮甚,士民無怨也。”
橋蕤聽,更加煩,欲將孫策召至南,直接軟禁或殺,始終下不了決心。
張紘也多次向橋蕤陳說孫策矢志報仇、無意權力之,稍解橋蕤心中之疑。
孫策與大橋情投意,如膠似漆。
橋葦也無時無刻不在向橋蕤訴說孫策一片赤,無有他意。&n
整個豫章郡的民心已經徹底倒向孫策。
孫策幾經試,確定橋蕤已無能力阻攔自己取得豫章的統治,遂。
於公元195年二,以僮芝威脅南昌為借,高舉援救郡城大,自歷陵進,到達南昌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