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結束,劉備對應劭道:“院試和殿試時間應當提前。如今行將新,新科院士和進士根本來不及回家。富貴還,人之常情。”
應劭道:“陛,七月郡,八月放,五州士子三個月內勉強可以趕到京,但以後參考的揚州、河東士子恐怕路上來不及。”
劉備道:“那就將院試和殿試延至次年三月。”
八月至次年三,有半年多時,總能趕到京師了。後世就是這個時間安,應該沒什麼問題。
劉備命應劭以禮部名義提出此,經尚書令籤,司徒副,報皇帝御批。然後就可以下,宣告天下。
對科考制度的變,屬於國家大,須用皇帝下詔。詔屬於法律一種形,因此需要掌管立法權的司徒先行會籤副署。
劉備的三院分,是一個四不,參考了後世制,又做了妥協。弊病肯定是會有,慢慢改良就是。
再回到這次殿試。應劭道:“禮部組織飽學宿儒及各大書院教,完成判,擇其優,共挑選出五十,已報給陛下。不知陛下可有意?”
劉備道:“本科錄取進士五十,全部公佈排名。這是朕所擬十甲名,卿且一觀。”
應劭從內侍手中接過名,與心中名單一對,發現了問,忙道:“陛,李琦、黃贊均不在五十人名單內。”
應劭組織糊名判,每張卷子至少三名考官評,然後取平均,自高到底排序。李琦應該是七十名左,黃贊則是一百名開外。
而劉備給出的十甲名,李琦赫然位列第,黃贊位列第九。
除此之,進士的排名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劉備道:“此二人語言質,見識不,卿等排名過,朕認為如此方為妥當。卿重新擬定進士名單呈上。”
應劭嘴裡發,但劉備不容置,他不敢再囉,領命退下。@*~~
劉備的態度很明,爾等打,權重不到一半;朕也打,朕之權重足以改變大多數結果。這已經是給予爾等很大的尊重了。
應劭回禮,找左右侍郎商議,一起去找華歆彙報。政務院在皇宮的東南,是一處極大的院落群。禮部也有個院落。
華歆聽了匯,覺得很正,問道:“仲瑗有何建議?”
應劭道:“下官等認為十甲就按陛下名,其餘繼續按分數高低排出四十人。”
華歆順勢道:“此議甚,老夫同意。就按此辦理。”
應劭道:“下官領命。”
提上兩,勢必要黜落兩人。若是走漏了消,這兩人不敢抱怨皇,卻會遷怒於應劭。
巧的,那兩個倒黴蛋一個叫劉,宗室之後;一個叫張,司空張昭的遠房族弟。
劉遠之父劉,原為梁,極有經商天,財貨巨,曾借糧給劉備。….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群臣勸劉備稱帝,劉彌也極為踴,與宗室劉艾等積極勸進。
劉備稱帝,劉彌又主動懇請去削梁國、去王號。
當中央朝廷權力極強,這王號其實沒什麼用,反而是個牢籠。
劉備遂封劉彌為崇仁,十分信重。
劉遠乃劉彌長,不喜商,酷愛讀,在梁地小有才名。
成績排四十九名。
張珏是彭城張氏的後起之,時人以為遜色於嚴畯而不甚遠。
張珏工於辭,院試時排名在一百五十多,殿試策論卻寫得美輪美,雄辯滔,缺點就是不精世,論述流於表,不夠深刻。
成績排五十。
一個是皇室之,一個是重臣親,能量都不小。
應劭雖說談不上怕他,但真不想平白無故地得罪人。
總得有個背鍋的。不可能把這事推到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