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劭投奔劉備較,在當時人才匱乏的劉備隊伍中很受重用。
現在劉備威加海,再有名士投,也只能處於應劭之後了。
應氏家族兼有軍,應劭、應珣之,還有應劭族侄應舉任郎,執掌奮武軍。
應氏在炎漢中屬於比較頂尖的家族之一。
從應氏勢力也可以看,炎漢政治體系的中上層大多出身於貴族、門,出身下層的人才主要在軍中效,如關羽、劉猛、沐並、田豫等。劉備想要潤物細無聲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打壓士族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應珣道:“十日後殿,由陛下當庭出,或問以時勢、軍略、經濟之,汝當持論中,力求務,不可故作驚人之語。”
應瑒略有些詫,問道:“小子謹遵大人之言。不過尚有一事請問大,陛下當庭出,莫非要親自判卷?”
劉備出,如果讓別人來,可能無法徹底領會劉備的意圖。但如果劉備自己判,足足二百份卷,卻要看到何時?
應珣道:“陛下足智多,自有辦,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試前十,鄭渾、諸葛亮、步騭等人都是勁,這幾天汝要小心準,且不可掉以輕心。”
應瑒自信地道:“大人放心。”
寫文,應瑒除了對在野悠遊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陳琳有些忌憚,其餘人就沒一個放在眼裡。
至於經濟之道、時事學,他這兩年在潁川學院也不是虛度的。
天下五大書,分別是位於齊國臨甾的青州學,位於泰山郡魯縣的工農書,位於潁川郡陽翟的潁川學,位於京師的泗水學,以及位於河東安邑的山河書院。….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汝穎多奇士。穎川學院的學子研習奇謀軍略之風極盛。耳濡目染之,應瑒並非不通世事的儒生。
*******
院試放榜後的幾,無數飲宴邀請如同雨點般向鄭渾飛來。
鄭渾身出名門。其曾祖鄭眾曾任大司農。
鄭家善於經,聚斂有,家業傳到鄭泰、鄭渾兄弟,有良田四百頃。
鄭泰少有才,到靈帝末年(公元185年189年,知天下將,便不應公府之,暗中交結豪傑。由於廣施錢,過於大,弄得有時自己都吃不飽飯。聲名遠,山東無人不知。
大將軍何進徵用名,任命鄭泰為侍御史。鄭泰因何進不聽諫,棄官而去。
後何進果為宦官所,董卓秉政。
鄭泰與何顒、荀攸等人密謀誅殺董,事,在逃至淮南的路上病死。
鄭渾拖家帶口逃到淮南避,受到袁術的禮待。鄭渾判斷袁術不能成,便在劉備收降呂布和張邈,又回到家鄉陳留郡。
第一次科,鄭渾還有觀望之意。
劉備稱帝,鄭渾再無遲,孤身至工農書,求學於劉洪。鄭渾於算學本有基,在劉洪點撥下豁然開,數月而得其精髓。
鄭渾報名參加郡試。有好友勸他道:“公出身名,公兄恩惠佈於山,又與朝中大員有,何不徑走公府徵辟之途?”
鄭泰賙濟良,與荀攸為生死之,與華歆、應劭、張邈都有交,就連許褚都曾與鄭泰有受糧之誼。鄭渾不愁沒官坐。
事實上也是如此。自鄭渾回到家鄉,前有大司馬,後有三公,多次徵辟鄭,鄭渾皆不應。
他決意參加科,讓眾人驚愕不已。除了好友勸說,更有人暗中譏笑鄭渾犯,有官不,非得學那些汙濁之徒下場爭,真是有辱斯,損壞家聲。何況若是萬一考不,更會名譽掃地。
鄭渾透過郡試,又有人傳他是勉強過,院試必然灰頭土,無功而返。
然而鄭渾熟悉科考形式,發揮更,在院試中一鳴驚,奪得第二名。這可。
是天下第二!足以榮耀。
非議這才銷聲匿跡。世家大族、朝野上,紛紛對鄭渾表達善意。
鄭渾對宴請一一婉,表示殿試在,自己要認真準,無心應酬。眾人都表示理,但禮物堅持留下。鄭渾所住的館,房間內堆滿禮,幾乎無下腳之地。
鄭渾嘆道:“世事如,人情冷,其中信有真,須當反覆咀嚼也。”
*********
十日倏忽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