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先後擊破馬超、胡才等,合計俘獲精壯萬人,騎士與戰馬各數千。
劉備以徐晃為裨將軍,領驍騎軍四千六百騎,轄龐德、薛倫、張南三部。
龐德為驍騎校尉。
薛倫原為韓暹帳下,正式就任軍司馬。
張南原為衛靚殄寇軍之曲軍侯,立功進入劉備視野,這次也提拔為軍司馬。
劉備命徐晃、張遼率驍騎、蕩寇二軍,沿呂梁山之西北行,繞過太原,急襲雁門。目的是封鎖曹操從太原北逃雁門之路。
這也算是種另類的迂迴了。
徐晃是河東人,張遼是雁門人,對幷州地理相對熟悉,又從高順軍中抽調幷州人加入二軍,確保不會迷路。
劉備本想委派身邊智士跟隨參謀,但賈詡年老,郭嘉體弱,荀攸也近四十歲,恐怕很難耐得住這種長途奔襲的辛苦。
劉曄身體還不錯,但現在廣陵陳登處參贊軍機。
劉備尋摸一番,最後將殄寇軍參謀法正叫來。
法正入殄寇軍後,與衛靚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衛靚征討張琰、大戰潼關、擊破馬超歷次戰鬥中,迭出奇計,讓衛靚讚歎不已。
劉備問法正可願與徐晃、張遼北襲雁門。
法正踴躍道:“千里迂迴,襲其後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此奇計也。正願參與。至於辛勞,又何足慮?”
法正未滿二十,身體年輕耐折騰,在賈詡、郭嘉、荀攸都無法前往的情況下,算得上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劉備遂表法正為參軍校尉,與徐晃、張遼等人組成軍謀部,遇有大事,可開會商議。
徐晃不論是年齡,還是職位,都是當然主帥人選。
劉備明確二軍以徐晃為主,授予決機之權,可便宜行事。
一旦徐晃決定,全軍必須堅決執行,不可違逆。
劉備叮囑徐晃:“曹操狡詐如狐,處事果斷,若戰不利,必遠遁漠北,將軍當長驅速進,不可遲緩。”
頓了頓,咬牙道:“將軍千里遠征,糧草未必可繼,一切都由將軍自決,無須顧忌。”
要想進兵神速,又是從黃土高原上行軍,輜重後勤肯定跟不上,徐晃在路上只能自籌糧草。軍紀肯定不用指望了。
另外,從皮氏北上西河郡,多有異族部落,近萬騎看似不少,但對婦女亦可挾弓的異族部落而言,根本不起眼。
徐晃這一趟可謂前途未卜,險阻重重。
能不能穿過大半個西河郡順利到達雁門都不好說,更別提還要按期到達了。
如果到的晚了,曹操已自太原遁入雁門,徐晃就算是白跑了。
為給徐晃爭取時間,劉備這邊的操作也很關鍵。
如果攻勢猛烈,曹操可能會放棄太原早遁。
如果進攻故意放緩,跟曹操對耗,一是有可能引起其懷疑,二是若推進過慢,在徐晃已到雁門和太原之間時,劉備尚被阻擊在太原之南,則雙方難以形成夾擊之勢,徐晃還可能被曹操先行擊破。
徐晃北上之計,也是賈詡、郭嘉、荀攸在明瞭劉備必要消滅曹操的指示後提出來的。
三人與諸將反覆討論進攻節奏,務求迷惑曹操,將他留在太原。
劉備已得到袁紹派沮授攻破上黨、擒殺任峻的訊息,急派高順、陳祿取端氏、陽阿、濩澤三城。
高順、陳祿自翼城東下,取端氏、陽阿。濩澤卻為呂翔所佔。
濩澤入河東,仍需經過陽阿,也不算失了地利,最多是地利與袁紹共之。
現在若自河東攻上黨,跟袁紹自上黨攻河東,困難程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