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用時十日,終於攻克虞城,透過了顛軨坂。
劉備登上吳山,舉首四眺,山巒蒼黑,蜿蜒如龍,西北一片宛如明鏡的大池,正是著名的鹽池。
北邊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屋舍儼然,視野之外,四五十里,就是河東郡治安邑所在了。
曹操就在城中。
朔風凜冽,寒氣逼人,賈詡、荀攸等皆縮手跺腳,請劉備下山。
劉備笑道:“賈公亦北疆人士,尚如此畏寒乎?”
賈詡道:“天地之力,四時之威,孰能不畏之?”
劉備笑道:“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賈詡神情微妙。
劉備這句話出自《荀子》,意思是與其尊崇上天、歌頌上天,不如控制天地四時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
劉備向來謙抑,但他引用這句話卻透露出了濃烈的進取之意和宏大的野心。
不只是針對天寒之事,而是另有引申和用意。
隨著劉備勢力逐漸擴大,地位日益鞏固,劉備一些治理天下的思想也逐步向親信臣屬傳遞。
從製造配重式投石機,研發曲轅犁,印刷術,到開始研製獨輪車、翻車、織布機,以及傳授給劉洪的粗淺的數學、幾何、物理知識,劉備對這個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劉備所要傳遞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天地可知,萬事可知。一切都可以透過研究來認知。
天變不足畏。日食、地震,都是可以認知的,並非是天神對人主的示警和懲罰。
青州學宮傳來訊息說,諸葛亮突發奇想,用輕便的竹片和麻紙製造了一個奇特的燈籠,其內點火,可使燈籠飛上天空。
劉備當即命在四州內大力宣導,並將該燈籠命名為“孔明燈”,下令工農書院劉洪、青州學宮鄭玄等認真研究,看能否造出可以載人升空的巨型孔明燈。
劉備想的自然是熱氣球。如果能造出熱氣球,光是在軍事上的用途,就足夠值回成本了。
荀攸就在身邊,荀子乃是其祖,賈詡自不能反駁荀子的話。但他不願劉備變成秦皇漢武那樣過於剛強之君主,而是如劉秀般的儒主,這樣功臣也能享福保身,思索片刻,答道: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制天命非以力制之也,當應之以治,佐之以仁,輔之以德。
公達以為如何?”
將話題拋給荀攸。他第一句第二句都是引用的荀子言論,第三句加了自己的觀點。
荀攸道:“賈公之言是也。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智力有時而盡,人心不可或缺。
大司馬制天命,固當行仁政、順人心也。”
劉備讚道:“君等皆善謀良諫,我無有不從。爾後當時時提點,多所匡濟。”
眾人下山入營,典韋、劉猛在前,呈攻擊陣型出谷,在谷外立陣,防備曹操埋伏突襲。
方才在山頂眺望,雖然看似一覽無餘,其實山下多有密林、小丘、溝壑,哪能確保無有伏兵。還是謹慎為上。
典韋、劉猛立營已畢,遠近寂寂無聲,曹操並未來襲。
劉備大軍魚貫而出,在吳山之北紮下大營,斥候四出,向安邑等各方哨探。
一路攻伐,投石機由於頻繁使用,壞掉了七架。現在只剩下十三架。
張式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它們運過顛軨坂,來到平原之上。
張式撫摸著一架投石機,喃喃道:“破河東,就靠爾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