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遂淡淡道:“怎無合適宗室?弘農王遺下一子,散在民間。若全力搜尋,定可尋獲。”
弘農王即被董卓所廢的少帝劉辯,後被李儒鴆殺。
馬騰搖頭道:“弘農王死時年方十五,哪來子嗣……”接觸到韓遂似笑非笑的目光,自失一笑,道:“是了。自然會有子嗣。”
當日楊彪聞天子被害,悲怒嘔血。眾臣皆憤怒號哭,請求郭汜速擊馬超,為天子報仇。
郭汜害怕馬超吞併李傕士兵後實力猛漲,後對自己不利,順勢而為,高舉為天子報仇的大旗,發兵猛攻馬超。
馬超據李傕北塢堅守。
郭汜攻之不克。
張濟率兵入長安,與郭汜併力,又聯合楊奉、楊定等人,組成聯軍,共圍北塢。
馬超、龐德親自率兵逆襲,卻被徐晃、張繡擋住,損兵折將,龜縮北塢不出,形勢岌岌可危。
馬超損失不小,願還抱著馬家實力可以超過韓遂的計較,現在早拋到九霄雲外。
五日後,韓遂、馬騰數萬主力進入長安,韓馬一方又重新佔了上風。
韓遂見終究無法輕鬆除掉張濟、郭汜等人,便派人前來說和,並表示願意與張郭等人共秉朝政。
張濟、郭汜同意。
韓遂自民間找來一名三歲幼兒,號稱是弘農王之子,在未央宮擁立為皇帝。
楊彪稱病不出,廷尉宣璠、太僕田芬、大司農張義因不願意阿附擁立所謂的弘農王之子,被韓遂所殺。
新帝在刀槍劍戟護衛之下登基,儀式粗陋,草草了事。
韓遂等瓜分朝政大權。
以韓遂為大將軍,張濟為驃騎將軍,郭汜為車騎將軍,馬騰為衛將軍,楊定為前將軍,楊奉為鎮西將軍。
韓遂為拉攏關東諸侯,大封天下:封袁紹為右將軍,封袁術為後將軍;封曹操為鎮北將軍,封呂布為鎮東將軍;封劉焉為安南將軍,封揚州刺史劉繇為安東將軍,封張魯為安西將軍。
基本上人人有份。
希望能換來天下諸侯對新朝廷的支援。
荀攸、鍾繇等在徐庶接應下,含淚逃出長安,與屯兵新豐的牽招匯合。
賈詡因李傕被殺,無所憑依,本欲投張濟,但與張濟一見後,見其剛愎自用、志大才疏,覺得不堪輔佐,又欲東下投奔老鄉段煨,暫且存身,以觀時變。
段煨現據華陰,有兵萬人,保境自守,牽招過境時,他送了五十匹戰馬,但不肯開城。
徐庶攔住賈詡,說之道:“天下大亂,然終將一統,能撥亂反正者,非左將軍復誰?左將軍求賢若渴,在庶西上時,就讓庶務必與先生結交,聽從教誨。左將軍思慕先生久矣。先生大才,若不得明主,何由得展?請先生三思!”
牽招亦力邀賈詡,極陳劉備對其之推許。
賈詡思索良久,方道:“既左將軍如此厚望,詡願效微薄之力。”
牽招、徐庶因問當今形勢下左將軍一系該如何應對。
賈詡道:“韓遂所立偽天子必難服於天下,我料四方諸侯或另立天子,或自立為王,漢祚已衰,今後唯力是視也!左將軍擁三州之地,當速定兗州,深根固本,修齊甲兵,先伐冀州,再圖關中。”
牽招問:“先生豁開大計,令人歎服。然具體至當下,偽帝是伐還是服?馮翊是取還是棄?”
賈詡道:“既是偽帝,我軍自不能支援。關中群狼繁多,矛盾重重,伐之則併力,遠之則自亂。馮翊非佳地也,不如棄之,還兵至弘農,堵塞潼關,將韓馬張郭鎖在關中,不數年必自衰敗矣,屆時我軍取之如拾草芥。”
徐庶問:“那我軍亦當擁立一天子乎?”
賈詡笑道:“光武昔在河北,可曾擁立天子?”
徐庶臉上變色,追問道:“先生何意?”
賈詡道:“左將軍自是宗室,何須擁立他人?”
徐庶勃然道:“此豈稱帝之時!先生欲置左將軍於火上耶?”
賈詡鎮定自若,道:“我何曾讓左將軍此刻稱帝?左將軍無須稱帝,亦無須擁立他人,待冀州、益州、荊州、揚州有所舉動而後應變可也。我料必有人按捺不住,授我於口實,屆時伐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