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備於青州齊國臨菑召集文武開會之時,兗州東郡東武陽郡守官衙中也正舉行一場會議。參加人員不多,但如果劉備看到,必定眼睛發紅。
主席跪坐一人,年紀不到四十,面色黧黑,眉毛粗短,身材不高,其貌不揚,放在人群中毫不顯眼。但當他用眼睛看著人,並且笑起來時,卻有一股難以形容的灑脫與魅力,讓人覺得跟他相處很輕鬆,很舒服,宛如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此人正是東郡太守曹操曹孟德。
曹操捻著鬍鬚,面帶愁容,道:“蛾賊殺劉使君,眾至二十萬,若北略東郡,吾等何以御之?”
南席一人應聲而起,道:“兗州處於天下之中,南接荊豫,北通幽冀,東壓青徐,西挾關隴,此英雄用武之地也,取之足以西討董卓、還政天子、再興漢室,而劉兗州不能守,此天賜明府也。宮請往說州中綱紀,勸其迎明府入兗州,以拒黃巾。”此人身高七尺,四十上下,面貌剛毅,充滿一股英雄之氣,正是東郡人陳宮。陳宮乃東郡大姓,在曹操入東郡後,帶賓客近千人、糧食萬石迎之,協助曹操在東郡站穩腳跟,並在曹操擊白饒、於毒中作戰勇猛,立下大功,現為曹操麾下武將之首。
曹操道:“公臺若果能辦成此事,餘自不懼蛾賊,必親提兵討平之。”遂派別部司馬荀彧、參軍事戲忠等與陳宮共同前往昌邑見兗州別駕王彧、治中萬潛等。在曹操入東郡後,為緩和與劉岱關係,曾深與王彧、萬潛等結納,荀彧、戲忠等人與王、萬較熟,故派去協助陳宮。
陳宮等日夜兼程,直奔山陽郡。不一日到達昌邑城。陳宮面見王彧、萬潛,慷慨陳詞道:“今天下分裂,蛾賊肆虐,漢室傾危,州里無主,百姓離亂;曹東郡,志懷霜雪,心憂社稷,擊黃巾、討董卓,無不竭心用命,實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
鮑信也代為陳說曹操之忠義勇武。
陳宮乃東郡名士,向來以剛烈忠義著稱,在整個兗州聲名極大。
王彧、萬潛道:“卿之言如撥雲見日,餘等亦以為非曹東郡無以安此州。請速迎之!”遂帶著兗州刺史印信與陳宮等同回東郡,舉薦曹操領兗州刺史。
曹操將王彧、萬潛等扶起,深加撫慰,發誓道:“卿等之功,操銘記在心,永誌不忘。”曹操也確實沒有忘記兩人之功,王彧早死且不必說,原本歷史上萬潛後來做到少府一職,與毛玠、王修等人齊名。遂命整軍備戰,率眾南下。
同時,曹操派出數支使者,分別至冀州牧袁紹、濟陰太守吳資、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劉登等送信,說明兗州州吏迎自己入兗州、自己為免兗州遭受黃巾荼毒、不得已而受之,黃巾勢大,懇請諸君派兵相助。
張邈接到書信,大喜道:“有孟德撫此州,吾不必憂心黃巾矣!吾家鄉亦可保全。”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少時以俠義聞名,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與故冀州刺史王芬等名列“八廚”。後以陳留太守身份參與討董。諸將欲自保,不願上前與董卓軍作戰,只有曹操孤軍出戰。張邈感於曹操忠義,派手下將領衛茲領兵與曹操併力西進。曹操、衛茲大敗於滎陽,衛茲戰死。後張邈在大庭廣眾之下斥責盟主袁紹驕矜自詡、不忠不義,遭到袁紹忌恨,命曹操殺之。曹操不聽。張邈認為曹操是致力於西迎天子、再興漢室的同道,與其關係更加親密。
張邈遂派軍司馬趙寵帶兵千人東下,命暫聽曹操指揮,討伐黃巾。剛派出趙寵,門外通傳有青州使者至。張邈心中疑惑,青州遠隔千里,何以有使者來見自己?遂命入見。
來使是十來名輕俠,為首一人自稱張鎮,乃青州刺史劉備帳下武衛,職位是什長,將書信奉上。
張邈之前倒是聽說公孫瓚派帳下猛將劉備南下,擊破黃巾,後面的事情還不知道。信的開頭是一些仰慕的話語,張邈跳過去繼續讀下去,方知劉備已破臧洪,被公孫瓚表為青州刺史。看到這裡,張邈不由臉上騰起一絲喜色和快意。原來這劉備給袁紹造成不小麻煩麼!再往下看去,劉備敘說自己迎接天子、匡扶漢室的志向。又是一個同道中人!張邈更喜。
再繼續看下去,直到最後,張邈恍然大悟,這劉備卻是個喜愛豪傑的人物,他不知從何處聽說自己帳下有個壯士,所以派人來求。
張鎮見他看完信,上前道:“劉公願以十匹上好戰馬向張公換此壯士!懇請張公成全!”
張邈能結識一方心懷朝廷的諸侯本就情願贈送,又聽到有十匹戰馬,更是歡喜,道:“劉公何其見外!既劉公如此愛才,吾豈能不予以成全!來人,將典韋叫來!”
親兵忙湊上前道:“明公您方才將趙司馬派去助曹公,典韋隨趙司馬去了。”
張邈啊呀一聲,一拍腦門,道:“吾幾乎忘卻!快!派人去追回典韋。”
張鎮道:“不如張公寫一道命令,派一名親兵與僕等去追。屆時讓典君直接隨僕等而去即可,免去典君來回奔波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