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六百一十九章 炸藥迭代的可能(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一十九章 炸藥迭代的可能(下) (1 / 5)

“振東,永忠,你們的想法呢?”

觀察室內。

聽到王原的這番話。

劉振東與於永忠二人彼此對視了一眼,用目光做了個短暫的交流,隨後於永忠說道:

“王工,讓我來說幾句吧。”

王原當即點了點頭:

“說吧。”

劉振東和吳永忠算是王原手下的哏哈二將,不過劉振東的工作方向更多在於炸藥的實際除錯和生產,研發方面於永忠的經驗確實要更具豐富一些。

接著於永忠深吸一口氣,抬頭掃了掃徐雲,緩緩開口道:

“王工,我認為韓立同志所說的方案應該是具備一定可行性的。”

“首先,韓立同志提到的亞硝解液的色譜分離我接觸過——我在近物所的時候剛好就是在負責氣相色譜檢測。”

“雖然氣相和液相色譜在技術上區別較大,但二者的核心原理是類似的,所以對於液相色譜多少也算有些瞭解。”

“據我所知,液相色譜的迎頭法和頂替法目前都已經很成熟了,魔都那邊的256所還剛剛在海外華人的協助下引進了一臺氧化鋁填充的分配色譜儀。”

“所以韓立同志說的這一步,我個人認為應該沒什麼問題。”

色譜檢測。

這個一個近現代非常常見的技術,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前。

大概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東西方同時近乎出現了一種檢測手段:

布料商人會將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塊布或一片紙上,透過觀察溶液展開產生的同心圓環來分析染料與色素。

這種手段的本質,其實就是現代色譜學的基本原理。

接著在1903年。

毛熊植物學家Tswett在華沙自然科學學會生物學會會議上,發表了題為“一種新型吸附現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應用”的論文。

論文提出了應用吸附原理分離植物色素的新方法,這一工作標誌著現代色譜學的開始。

當時他將碳酸鈣裝入豎直的玻璃柱中,從頂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

接著進一步採用溶劑沖洗,使溶質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了明顯的色帶。

他透過這種方式公開展示了採用色譜法提純的棺物色素溶液,以及色譜圖顯示著彩色環帶的柱管。

Tswett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色譜,管內填充物被稱之為固定相,沖洗劑被稱之為流動相。

1941年。

Martin等採用水分飽和的矽膠為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為流動相,分離乙醯基氨基酸的工作是分配色譜的首次應用——然後他們便提出了奠定色譜技術發展的色譜塔板理論。

如今20年過去。

色譜技術已經在液固色譜方向取得了相對成熟的成果,並且普及度很高,連隔壁的金姓鄰居都掌握了相關技術。

去年海對面的科學家還研製成功了細粒度高效填充色譜柱,大大提髙了液相色譜的分離能力。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

在某些愛國華僑的牽線搭橋下。

這款擁有細粒度高效填充色譜柱的分配色譜儀,在今年年初便被順利運回了國內。

什麼?

你問牽線搭橋的物件是誰?

這還用問?

當然是兔子們的老熟人屈潤普同志咳咳,屈潤普先生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