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徐雲此前提出的思路。
整個實驗方案一共有以下幾個模組需要完成:
1.一個短時效的破缺場。
2.液氙、水基液以及電子束。
3.兩組光電效應管以及對應的光程差散射角度Θ。
4.J/psi粒子修正模組。
5.孤點粒子生成環節。
6.閃液重量、同位素,附加電場的大小設定等等
其中2和6相對比較簡單,面前屬於‘材料’的範疇。
所以這兩個環節,便被交給了季向東負責。
因為這個過程涉及到了很多裝置的線下除錯,只有對裝置最熟悉的人才能完成。
孤點粒子的生成嘛
則當之無愧的落到了潘院士和趙政國身上。
畢竟他倆對孤點粒子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過去一段時間他倆睡覺的時候都能夢到這玩意兒。
唔,上面這句話怎麼感覺有點怪怪的
至於其他幾個專案則被細分成了幾個小組,分別由五到八位院士帶隊進行適配。
周紹平負責的是破缺場的預設定,也是個非常複雜的活兒。
這個破缺場要把費米子的場和電磁場耦合一起,設計出一個以參與粒子質量為本徵值的矩陣。
同時呢。
還要列出參與粒子波函式組成的列向量。
考慮到一些鮮為人同學只看得懂每個漢字,這裡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
此前提及過。
所謂雙電子捕獲,就是為了讓電子衝入原子核撞擊質子,讓它發生β+衰變。
這兩顆電子進入原子核的順序不是【先後】,而是【同時】。
這對於微觀能帶來說是一種非常低機率的事兒,沒有一定特定的環境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電子的角度啊、速度啊、拉格朗日量啊、4勢構造之類的都要設定嚴密才行。
同時由於孤點粒子是真正的‘孤例’,此前無跡可尋。
因此整個設定過程,只能靠著經驗或者說院士們的感覺進行適配。
周紹平小組連同徐雲在內一共有四個人,被安排到了一個臨近的小單間內。
小單間的面積大概二十多平米,正中央擺著兩張桌子,桌上放著四臺膝上型電腦。
之前和眾多院士的討論讓周紹平消耗了不少精力,看上去人有些萎靡。
不過他還是拒絕了助理的攙扶,獨自走到桌前,雙手撐著桌沿說道:
“好了,各位,咱們時間有限,廢話就不多說了。”
“小馬,小錢,你們抓緊時間列出一個Proca方程,把BCH公式做個級數展開。”
“至於孤點粒子的生成元.我看看啊”
說完他俯下身子,動作緩慢卻不生澀的滑動了幾下滑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