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的達成令徐雲和田良偉同時鬆了口氣,另一邊的陳雲霽也完全放下了心中的小算盤。
當然了。
陳雲霽原本便沒怎麼指望能拉到自己的師兄,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代師接徒。
所以在盧瀟決定加入華盾生科後。
他心中的失落倒也不怎麼嚴重,反而還感到有些放鬆。
在這輕鬆氛圍下。
徐雲和盧瀟等人有說有笑,時間就這樣緩緩的流逝開來。
一個半小時後。
商務車駛入了廬州高新區。
“變化真大啊.....”
透過商務車的車窗,盧瀟面帶感慨的看著外頭的景象。
實話實說。
作為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廬州的天空自然算不上多清澈,空氣也談不上清新怡人。
但就是這種朦藍藍的天空,卻莫名的令盧瀟的心中有些親近。
這就是故土啊.....
而除了天空之外,更令他感嘆的則是......
高新區的變化。
廬州高新區立項於1991,但截至到2003年的火炬計劃實施15週年總結表彰大會的時候,廬州高新區的‘高新’二字也看不著多少影子。
除了有數幾家相對高科技的外企,當時高新區內幾乎都是普通的廠房。
比如服裝廠。
比如牙膏廠。
甚至......
生產計劃生育的tt廠——早些年藥店免費領取的tt,有相當多都是從廬州高新區生產出來的。
在盧瀟的印象中。
他記得自己離開廬州前,高新區最‘高科技’的國有企業,應該是陽光電源的電池生產車間。
如果沒記錯的話。
當時那個車間的年產值,應該是.....
五百萬華夏幣左右?
而如今呢?
高新區入眼處,皆是層層高樓。
即便是相對較矮的生產區域,建築外觀看上去也相當大氣。
和海對面非矽谷類的一線科技產業園比起來,至少在外表上已經看不出多少區別了。
“怎麼樣,盧博士,和你離開前的變化很大吧?”
看著一臉感慨的盧瀟,田良偉便主動做起了介紹:
“如今廬州高新區的區內企業已經超過了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603家,年產值超過了1252個億。”
“光量子計算機、世界第二穩態強磁場裝置、超導質子迴旋加速器這些裝置,都坐落在了高新區內。”
“還有我們科大的量子資訊國家實驗室也位於區內,第一期的總投資就超過了70億元。”
“......”
盧瀟默然。
透過遠處的一些山體輔助,他勉強能回想起少許十八年前高新區的畫面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