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
由於當初定陵發掘前後發生的慘劇。
在那以後很長很長的時間裡。
無論是上頭的決策層還是考古學圈自身,都選擇避開了古代皇帝陵寢的發掘工作。
即便是有非皇帝陵寢的挖掘任務,往往也都會選擇很柔和的挖掘技巧。
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兵馬俑從1974年發現至今,一號坑還在發掘中。
參觀過兵馬俑的同學,應該都曾經看過工作人員在現場直播式的發掘文物——他們都是拿刷子一點點清理的。
又比如這幾年很火的比較火的三星堆。
三星堆持續考古了整整37年,才挖千分之二左右,原因就是擔心再次發生定陵的慘劇。
但是……
科技連線的是現在和未來,考古聯接的則是過去和現在。
追尋歷史中埋沒的真相,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正向且有支持者的訴求。
同時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技術也不斷進行了更迭。
至少在構建無氧防護斷層這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技術,比60多年前強的太多太多。
依舊以三星堆為例。
目前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儲存完好,即便是展出狀態下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因此技術上的進步其實是相當明顯的。
很多考古界人士其實都已經快按耐不住心中的衝動了,只是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這股情緒噴發出來。
他們就像一群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但卻被老師拖堂的學生,只差有人大吼一聲“老師下課了”就會紛紛響應。
在這種情況下。
是否發掘皇帝陵寢,其實只差一個很小很小的推助力。
而如今隨著徐雲任務的完成,某部古籍從歷史的迷霧中走出,跨越數百年的時光魂歸永陵。
它將某個不定的猜測,變成了暫時只有徐雲知道的事實。
作為任務獎勵,這部古籍註定將要現世。
因此自然而然的。
在這股未知力量的影響下。
某些上層的意見開始產生了微小的偏向,並且促成了發掘計劃的形成。
事實上。
即便沒有光環的間接影響,現實中距離下次開啟皇陵也應該不會太久了————這是情緒、技術都達到某根線後的必然。
視線再回歸現實。
在給眾人科普好定陵慘案的事兒後,唐飛將手機重新拿起來劃拉了幾下,又開口道
“喏,你們看,網上支援和反對的人都不少,這時兒短時間內看來是消停不了了。”
“當然了,今天上熱搜的只是個意見雛形,想要形成方案並且立項,多半還需要一些時間。”
“像當年的定陵,從立項到規劃到動工,前後整整快小兩年呢。@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兩年?要那麼久哇?”
一旁的葉紙吐了吐舌頭,對於她們這些搞小項模組的科研汪來說,兩年的立項時間確實有些長了∶
“唐博士,我看網上說明永陵的入口不是都已經確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