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字意味著啥呢?
它意味著宇宙中的星系以每隔三百二十六萬光年的距離,以每秒67.8公里的速度移動,偏差0.77公里。
一秒67.8公里,這可比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快多了。
而我們之所以在視覺上感受不到,上頭那句話前面的‘三百二十六萬光年’便解釋了緣由:
星系之間的距離太遠了。
即便是最近的距離,光也要走326萬年。
這個距離遠到了任憑宇宙擴張,我們肉眼可見的天體依舊彷彿巍然不動。
與此同時呢,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的‘銀心’公轉。
根據目前的觀測記錄表明,太陽位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旋臂”的邊緣區域,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為2.6萬光年。
如今太陽正在向著天鵝座的方向移動,其公轉速度約為220公里/秒。(附加一個nasa的開放式網站,上頭每天都在模擬太陽運動,雖然基本上肉眼看不到移動的跡象,網址是加上3W)
太陽圍繞銀河系所需要的時間約為195043948萬個小時,也就是大約2.225億年。
由於太陽誕生於大約46億年前。
因此可以這樣說:
太陽自從誕生以來已經圍繞著銀河系轉了20圈,目前正在轉第21圈。
好了,視線再回歸現實。
在小胖子報出了答案後。
徐雲便在黑板上沿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畫了個箭頭,標註上了‘30km/s’的字眼兒,又對眾人說道:
“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正確,那麼接下來我們再回歸我們的初衷,也就是以太。”
“根據笛卡爾的觀念,如今各個天體都在在環套重疊的以太旋渦中自轉和公轉,以太絕對靜止不動。”
“那麼既然如此,當地球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動的時候,就必須會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風”迎面吹來。”
“同時呢,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也就是改變光的速度,我說的對嗎?”
這一次沒有某個人舉手給出答案,不過大多數人都點了點頭。
就像後世90年代氣功和異能會分成好多個‘門派’一樣。
這年頭的科學界對於運動介質和以太的關係,同樣分成了三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是介質完全拖動以太。
它的提出者不是別人,正是徐雲和小麥的便宜導師......
斯托克斯。
它被提出於1845年,當時的斯托克斯只有26歲,才剛剛畢業。
第二種是介質完全不拖動以太。
這個觀點的提出者就相當騷了:
他叫做凱文·哈士奇——這是個真人,英文寫作Husky,沒有任何音譯上的加工。
第三種則是介質部分拖動以太。
也就是菲涅爾的部分曳引假說,於1818年提出,堪稱赫赫有名。
完全拖動以太和完全不拖動以太都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前者認為運動介質在以太中運動就像推土機推土那般,會在“前進”的時候把以太全部推走。
後者則認為就像紗網在水裡運動一樣,對以太完全沒影響。
事實上。
1850年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三種,也就是菲涅爾的部分曳引假說。
也就是認為運動介質在以太中運動,它既不是一毛不拔,也不是把以太全部打包拖走,而是隻拖走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