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雲下意識的便準備對付著回應兩句,不過說著說著,他忽然反應了過來:
“惠威爾先生,您說什麼?”
“北美殖民地....工業代表團?”
惠威爾輕輕點了點頭,臉色微微一正,解釋道:
“沒錯,北美殖民地的工業代表團。”
“不瞞你說,這也是這次我找你來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再過幾個月.......”
“阿爾伯特親王投入大量心力組織的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就要正式開幕了。”
“萬國博覽會?”
聽到這個字眼兒,徐雲再次微微錯愕。
回過神後。
他看了眼自己手中的咖啡杯,眼中浮現出一絲恍然。
原來如此.......
他就說惠威爾怎麼會突然讓他品嚐咖啡呢......
原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是為了引出這個真正的話題罷了。
不過仔細想想。
今年是1851年,倒也確實是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幕的年份。
萬國工業博覽會。
這個名字乍一聽可能有些陌生。
不過如果說起它在後世的名字,想必許多人就會熟悉了:
世博會。
歷史上最早的一屆世博會可以追溯到公元609年,主辦方不是別人,正是華夏。
強調一下哈。
這可不是什麼給自己貼金的說辭,而是確有其事: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登上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寵異之。三十餘國陪列出席。
當時參加這一盛會的有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史稱“萬國博覽會”。(詳見《隋書·帝紀·卷三》)
至於最早的近代工業博覽會嘛......
便是1851年由阿爾伯特親王組織的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了。
它彙集了世界各國最頂尖的工業技術、名優特產和奇珍異寶,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展商和參觀者。
為了舉辦這次博覽會。
英國還在倫敦海德公園之內,用鋼鐵和玻璃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水晶宮”——就是使徒社面試那天徐雲他們見到的那個工地。
這座展廳的建築面積約7.4萬平方米,長約563米,寬約138米,高約39.48 米。
這次萬國博覽會從1851年5月開幕至10月14日閉幕,用時23個星期。
共有630萬人次進場參觀,展出品多達1.4萬件。
門票收入淨賺十八萬六千英鎊。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鑽石、重達186克拉“光之山”也是展品之一。
博覽會舉行半年後閉幕,“水晶宮”被拆除,建材送到倫敦南部重建。
從1854年到1936年,重建後的“水晶宮”一直是倫敦的主要地標之一。
可惜它毀於1936年的一場大火,至今無法復原。
在徐雲來的後後世,本土網路上對於“水晶宮”的下場有種說法,大致就是這是火燒圓明園的報應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