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二百九十六章 歷史被人從身後踹了一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六章 歷史被人從身後踹了一腳 (2 / 4)

但另一方面,這種認知更多的屬於哲學範疇,而非科學。

也就是他們認為世界萬物可以細分成比塵埃還小的粒子,但這些顆粒具體直徑多少、屬性如何他們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原子理論真正的建立者,乃是英國人約翰·道爾頓。

在拉瓦錫發現了氫氣後,人們發現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化學反應正好消耗完生成水。

超過這個比例可能會有氫氣多餘,可能會有氧氣多餘。

也就是說氫氣和氧氣在某個單位上,以2比1的關係發生了作用。

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個最小單位,一開始是元素級別,後來道爾頓在1803提出了原子概念。

當時他提出了一個理論:

物質均由不可見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組成,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

另外,他還測定了各元素的原子量——雖然有些是錯誤的。

這個概念要一直持續到1897年才會由jj湯姆遜再次重新整理,而他的步驟便是老湯等人今天所用的真空管實驗。

當然了。

真空管實驗計算出的是電子的荷質比,電量還是由此前提及過的密立根所測定,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與此同時。

在JJ湯姆遜測出荷質比的那個時代,阿侖尼烏斯已經於1887年提出了電離理論,可以計算出氫離子的荷質比。

JJ湯姆遜的測量結果要比氫離子大接近2000倍,這無疑是個涉及到量級概念的結果:

荷質比是電量比質量,氫離子也好陰極射線的微粒也罷,它們的電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分子不變。

在分子不變的情況下相差兩千倍,那麼差別顯然就在質量上了:

也就是說,構成陰極射線的微粒流質量僅為氫離子的一千多分之一。

比氫離子還小一千倍,那麼這個微粒自然就要比原子還小了。

如今法拉第他們所處的1850年雖然尚未出現電離理論,但氣體元素離子研究早就進行了很久,不少數值實際上是已經先行出現了的。

這也是很多理論被正式提出前的常態:

理論的提出者,並不一定是現象的發現者或者拓路人。

他們真正的貢獻是透過某個公式或者實驗結果,將一些離散的東西給歸納、總結成了一個制式的定理。

因此對於高斯和法拉第而言,他們能夠想到氫離子荷質比的數值並不奇怪。

真正令他們感慨的是.....

這個足以改變科學界歷史走向的微粒,居然就這樣出現在了他們面前?

要知道。

此前徐雲拿出的光速測定、光伏效應、光電效應、柯南星軌道計算之類的實驗方式,在步驟上顯然是相當精妙的。

但實際上。

除了光電效應之外,其他對於科學界的推動作用其實並沒有顛覆性的效果——至少目前如此。

它們更多的意義在於糾正某些錯誤,可以避免後人在這些方面浪費時間。

但陰極射線卻不一樣。

它的這次解析結果,堪稱將整個人類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狠狠的推進了一大步!

那個微粒的運動軌跡是什麼樣的?

它的物理性質還有那些?

如果它是最小粒子,那麼人類是否能夠利用它重新組合成某個物質?

這些都是全新且極具價值的領域,自從法拉利發明了發電機之後,微觀世界的研究已經成為了一個未來的趨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