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1850年的英國國力強盛,殖民地覆蓋了幾乎整個地球,號稱日不落帝國。
哪怕如今一鴉沒有爆發,國內的伯爵、侯爵甚至公爵的數量都依舊相當可觀。
但若論‘陛下’二字......
整個大英帝國之中,只有一人可擔此尊號。
那就是阿爾伯特親王。
沒錯。
他是眼下這個時間段,使用‘陛下’稱呼的唯一一人。
要知道。
東方和西方雖然都有‘陛下’這個概念,但二者在源頭上其實是有些不同的。
上輩子做過皇帝的同學應該都瞭解。
東方皇帝龍椅下面的基臺...也就是臺階以及臺階上方的平臺,這玩意兒在古時候叫做陛。
大臣們稟報事務的時候,眼睛要看下面。
而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坐著,在陛上俯視群臣。
大臣們稱呼皇帝陛下,就是意為我沒有直視你,我在看著你座位下的陛臺。
久而久之。
陛下就成了對皇帝的稱呼了。
殿下、閣下、足下也是這樣來的。
分別意指宮殿、閣樓和。
因此在東方。
陛下這個詞,只適用於皇帝。
而西方的陛下卻不太一樣,它在單詞中叫做Majesty。
這個單詞指的是王權的皇室領屬人,也就是國王和王后都可以使用這個稱謂。
例如國王陛下、女王陛下等等.....
西方等同於‘殿下’概念的則是Highness,涵蓋了公爵以及親王。
但在1850年的英國,掌權者的稱呼卻可謂極具特色:
阿爾伯特親王這位外來戶被叫做了Majesty,也就是陛下。
維多利亞女王在阿爾伯特親王活著的時候卻沒有使用Majesty,而是主動叫人稱她為Highness。
這個習慣要一直等到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後,維多利亞女王才允許別人叫她‘女王陛下’。
因此在大英博物館儲存的很多上議院會議紀要中,你會發現掌璽大臣對維多利亞女王的稱呼是‘Yhness’,看上去就跟董卓欺君似的......
當然了。
徐雲此時在意的並不是阿爾伯特的稱謂,而是......
他見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雖然自己在劍橋的這些日子搞了一些小事,阿爾伯特對自己產生好奇從而想見自己,乍一看似乎也算合乎情理。
但不知為何。
徐雲總感覺這位大英帝國的無冕之王,派人來找自己的目的怕是沒那麼簡單。
隨後在管家打扮的小老頭的帶領下,二人沿著禮臺側面的小道繞行,朝某座建築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