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組合需要一副極大的主鏡和球面鏡,並且還要配備多個鏡坯單元。”
“因為它需要在內部核心區域鑿開比較多的孔洞,所以肥魚鹹魚把它取名為‘安樂方案’。”
高斯聞言接過紙張,認真的觀看了起來。
結果剛看了沒多久。
他的嘴中便發出了一聲輕咦。
徐雲繪製的這張圖與標準的反射式望遠鏡有些不同,例如它增加了一個平場透鏡,把焦面了改成平面。
又例如內部增加了許多六角形鏡片,似乎需要許多次反射才能成像一般......
沒錯!
看到這裡,想必有部分同學已經猜到了。
徐雲給出的設計圖紙,正是施密特望遠鏡的原理影象。
當初的1100副本中,由於北宋年代的生產精度水平有限,他只能拿出第一代卡塞格林這種比較老舊的組合。
但眼下可是1850年,科技水平遠非1100年可比。
並且由於世界線的變動,工業生產水平甚至接近了1900年。
如此一來。
徐雲便直接拿出了施密特望遠鏡的示意圖。
施密特望遠鏡出現的時間是1931年,由德國光學家施密特所發明。
它被修改最佳化了部分光路圖,從而達到了光力強,可見範圍大,成像質量好的效果。
後世許多天文臺使用的也都是施密特望遠鏡,例如邁克·布朗團隊就是靠著它發現的鬩神星。
雖然後世的施密特望遠鏡增加了主動控制系統以及CDD精篩模組,但實際上這些裝置主要在於篩星,對於成像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總而言之。
施密特望遠鏡堪稱射電望遠鏡發明之前,天文界反射式望遠鏡的天花板。
施密特望遠鏡球面鏡焦面上各處的像點都是對稱的,而這恰好是球面的高斯曲率的範疇——從這個定理的命名上不難看出,它的總結者正是面前這個小老頭。
因此只是匆匆看了示意圖幾眼,高斯便眼前一亮:
“好想法!雖然對玻璃底片有一定的要求,改正鏡的加工也比較困難,但這成像效果......”
高斯像是後世和尚唸經似的,左手食指中指不停與大拇指觸碰。
很快,他便簡單心算出了視像的最佳化倍率:
多多羅的1.52.5倍!
要知道。
多多羅雖然比較遜色於柏林天文臺的鎮館之寶‘hixiv’(我也不知道這玩意兒中文怎麼翻譯),但在歐洲的排名最少能進前三!
在這種情況下。
徐雲隨意拿出的設計圖就能超過多多羅兩倍......
高斯的腦海中下意識的便冒出了一個詞:
恐怖如斯!
隨後他又看向徐雲,說道:
“羅峰同學,望遠鏡的製備我會盡力找人完成,還有其他的呢?”
“其他啊......”
徐雲想了想,又道:
“第二就是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