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然聽明白了對方的意思,打錢!
技術上,似乎沒什麼問題,沒錢才是最大的問題。
他抓了抓自己的頭髮,想要用我的造物能量,頭疼啊!
只有1450的造物能量啊!
至於下一個時代……只能寄託在核聚變早點完成了。
自從政府改革完成後,原則上,張然的造物能力不再用於民生,只用于軍事以及科研。
他目前只願意一些投資高階原材料,因為原材料投資起來便宜,價效比高。譬如高純度的圓晶,1點造物能量的圓晶,能夠生產幾十萬的高階晶片,這就顯得非常合算了。
又或者人類目前無法制造的高精密儀器,譬如大型託卡馬克中的各種裝置。
現在,隨著工業的恢復,人類能自己造的科技產品正在慢慢變多。既然人類自己能生產了,我還投資它幹嘛,直接變出一艘飛船?你們想的美!
想著想著,他又隱隱有點肝疼了。
算了,大方一點,大家都不容易,50吧,最多劃撥50的造物能量!
再多就不行了,以後科技進步了,這玩意是越來越值錢的。
亞空間的造物能力,和文明等級成正比。
如果放在古代,1點造物能量,說不定只能製造1噸鋼鐵;現在卻能夠製造1億噸鋼鐵,這便是文明等級改變引發的質變。
等核聚變出來了,絕對算是偉大的突破,說不定又會有質變呢?
所以了,不是張然小氣,而是他確實想要留給能量給以後。
未來時間長,現在揮霍掉了,今後發生危機了怎麼辦?
……
等範教授發言完畢後,大家開始發表技術方面的一些細節,包括什麼超導磁鐵,什麼臨界溫度,臨界磁場,臨界電流密度。只要不是太專業的術語,還是能夠勉強聽懂的。
最後大家還是認為,用石墨烯製造的磁鐵,便宜高效,是物質捕捉帆的最好材料。
每開啟一次物質捕捉帆,能吸引方圓5公里的帶電粒子,大概一個小時能捕捉600克的物質。
一個小時600克麼?
張然實在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這麼大張鑼鼓的,居然只有這麼點……
不過,打撈太陽殘骸就是這麼困難,再加上捕捉帆是可以長久使用的,只要能收回成本,問題就不大。
在這之後,專門負責高維宇宙研究的霍東教授,用一種略帶著沙啞的嗓音說道:“各位,請安靜一下,我們不僅要討論技術難點,還要討論可能發生的危險!”
“太陽殘骸的聚集,是一種名叫‘波浪谷’的空間摺疊現象引發的。”
“在接近空間破碎的區域,空間曲率更加複雜,不像正常的空間,是平滑的。”
“那裡的某些地方,可能會有天然的引力,就像波浪一樣,中間的曲率高,兩邊的曲率低,所以才在‘谷底’保留了2.3個地球質量的物質。”
“由於波浪谷現象,這片區域的空間異常脆弱,隨時爆發真空衰變,整塊區域跌入高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