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裡勳貴眾多、世家縱橫,紈絝子弟也是多如繁星。
這些好吃懶做的紈絝平素無所事事,吃喝玩樂招搖過市那是家常便飯,甚至欺男霸女擾亂行市亦是無比尋常。
對於這幫胡作非為、視律法為無物的紈絝,普通的官員以及平頭百姓敢怒不敢言。
便是那不怕事的御史言官屢次彈劾,這些人紈絝卻也是屢教不改,令大家煩惱不已,卻又束手無策。
當然,若是論起長安城最囂張的紈絝,公認以忠義侯楊帆為首。
這位棒槌雖然並不做欺行霸市之舉,但奈何名聲太響。
毆打親王、拳擊國公,對於敵人更是毫無半點名憐憫之心……
於是乎,滿朝文武莫不聞其名而心驚膽跳,避之唯恐不及。
雖然這棒槌平素絕不欺凌弱小,但是長安城裡的大多世家勳貴卻是怨念深重。
楊帆不欺負平頭百姓不假,可是專門與勳貴世家作對,這誰受得了?
所以長安城裡的名門大戶嚴肅要求家族子弟近期謹言慎行,防止與楊帆這棒槌發生衝突。
自楊帆這傢伙毆打佛門子弟、折辱京兆韋氏以後,聽說被李二陛下暴揍了一頓。
甚至一紙禁令讓楊帆禁足在忠義侯府內,無事不得輕易出府,不過誰又知道楊帆會不會違抗聖命?
聽起來楊帆是被處罰了!
但仔細想想簡直就是撓癢癢,妥妥的形式主義。
打一頓算什麼懲罰,這傢伙又不是沒被打過板子。
禁足更是扯淡,與在家修養無異。
不過,也讓大家知道楊帆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
甚至間接的讓長安城的這些紈絝子弟收斂了許多。
讓長安城內過年的氣氛更是熱鬧和安定。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這首詩是流放詩人張說所著,表達了對來年美好願望的期盼,也體現古時人們對過年的重視。
從古自今,每次過年的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孩子。
燎火委虛燼,兒童炫綵衣。
過年,不管是窮人亦或者富人,一般來說,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
另外,為孩子準備新衣和豐富的吃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百姓過春節時燒爆竹已成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描寫的就是古人過春節放爆竹的場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春節的時候是將竹子投進火堆裡,發出爆裂的聲響,寓意驅趕邪祟。
到了唐朝後期,人們開始將竹筒填滿火藥,點燃後響聲宏大,聲震四方。
自從駿陽坊無意間發明出來鞭炮以後,再加上上次接蕭後入府的宣傳。
鞭炮瞬間為廣大百姓所喜愛,特別是小孩子那更是歡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