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的眼神在眾人的身上緩緩掃過,說道:“其實根本沒必要製造出氧氣這東西,你們應該也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去吐蕃並未受影響,那是因為這些人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所以能很快適應,特別是蜀中一帶……”
“因此,我們只要選拔一些人前往這些地區訓練一段時間就能適應,亦或者兵源從蜀中一帶徵招,這樣就能解決高原反應的問題。”
李二陛下聞言,看向楊帆的眼神有些陰晴不定。
雖然沒有經過驗證,其實心裡已經相信了楊帆的說法,因為李世民知道楊帆並不會無的放矢。
李世民緊盯著楊帆看了一會兒,問道:“剛剛如此魯莽,汝就不怕被朕砍了腦袋?”
楊帆沉默少許,而後一臉決絕,正色道:“為大唐的利益,為了唐人的脊樑,死又何懼;微臣以為,氣節這種東西,一旦丟了,怕是很難再找得回來,所以和親一事,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意思很明顯:你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名聲和野心,卻將大唐的氣節毀於一旦。
畢竟楊帆與李二陛下站的立場不同,楊帆更看重的是這個國家利益,而不是一個人的名譽。
不過,畢竟這個時代是封建社會,講究君權至上,帝王一言可決萬千人生死。
可以說,皇帝就是陽間的閻王,他讓誰死,誰就得死,楊帆當然也害怕。
但是有些話總得有人說出來!
楊帆可以無視李世民的威嚴,甚至可以無視自己的錦繡前程,但是他不能無視這個時代。
歸根揭底,這個時代有著屬於漢人的歸屬感,更有讓漢人引以為傲的詞——唐人。
即使是千百年後,這個詞也是漢人的驕傲,在大洋彼岸,也不由讓人暗暗豎起大拇指。
哪怕神州沉淪,哪怕帝國湮滅,哪怕被列強隨意欺辱,哪怕無數漢人沉淪在外族的機槍大炮之下苟延殘喘。
可這些都壓不垮漢人的意志。
因為漢人心裡有那麼一絲驕傲,那是深埋在血脈和骨髓裡的盛世榮光,正是這種氣節在支撐著漢人的脊樑。
這就是唐朝為後世漢人留下來的無上瑰寶。
作為漢人,楊帆當然不允許唐人骨子裡的這種氣節因為某種原因而失去。
也不容許受到絲毫的玷汙。
在他心中有一種歷史使命感,也是他認為穿越來到這時代的意義。
除了能夠讓自己活的好一點,就是希望讓這個時代更加輝煌、更加偉大。
甚至讓這個時代成為超越原歷史,成為後世人人敬仰和嚮往的夢之國度。
所以有些話、有些事楊帆不得不做,也不敢不做,這是一種歷史使命感。
楊帆的話讓李二陛下不由有些動容,氣也消了大半,雖然心中已經開始動搖,但為了面子還是堅持道:
“氣節自在人心,豈是說丟就能丟得了的?若是這般容易便能丟掉,那又要之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