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對,就是龍說的那樣。角鬥場是生死之戰,但拍出來的效果,讓人感覺不到生死之戰的那種窒息感。”
吳龍道:“因為速度和力量沒有體現出來。”
“只靠血漿,是達不到真正的緊張感的。我說的緊張感,是讓觀眾吃驚,被鏡頭刺激到忘記呼吸。”
“所謂的力量感,除了速度以外,還要有停頓。速度是速度,節奏是節奏。光有速度不是力量,只是快而已。”
“有速度,有突然停止的感覺。就是劍揮到最後,劍不能亂晃,而是說停就停。”
“如同鼓點的節奏,咚咚咚,沒有拖沓。”
“看我演示。”
吳龍舉劍一個斜砍,靠得近的人居然聽到了劍帶起的風聲。
呼!
劍砍下後,直接一個停頓,劍身和劍尖沒有一點擺動。
看在大家眼裡,就是一個乾淨利落。
力量感果然就出來了。
彷彿一輛火車衝過來,突然停止。這種快速移動與停止不動突然轉換形成的反差,頓時讓人感覺心被撞了一下那樣。
終於,他們體會到了力量感。
斯科特點頭,這就是他想要的動作。
吳龍說得對,拋開東西方武術的表面形式不同,速度和力量本質都是一樣的。
“看,這就是力量感。這和打拳一個道理。拳頭打出去時,是快的。但體現不出力量感。擊中目標的時候,拳頭不動了,這時被打的人和看的人,就能感覺到力量感了。”
“還有一點,劍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目標的身體。你們看我劍停頓的地方,劍尖正好出對方身體外。這個時候劍再繼續劈下去,那就多餘了。做無用功,顯得拖沓,看起來沒有力量感。”
有人似乎有點理解了吳龍的說法,跟著點頭。
“但是,這還不夠。”
“不管是中華功夫還是西方格鬥,攻擊的形式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這個斜劈,如果被對方躲過,我肯定會再繼續攻擊,不能讓對方有反擊的機會。在拳臺上,連續攻擊就是組合拳。”
“所以我手腕一轉,就可以接一個上撩。或者進步一推,就是一個前刺。這樣遞進的力量感,又更加強烈。”
吳龍再次演示。
重複剛才的動作,劍劈下後突然一頓,上步的同時,手腕轉動往上一撩,立即形成一個連續攻擊。
這一撩,劍又是突然一頓。手腕再轉,劍立即橫削。
斯科特大叫:
“我明白了,龍!”
“你這動作的突然轉換,就像鏡頭的快速剪輯!”
“快速剪輯的鏡頭,是可以製造出緊張感和刺激感,給觀眾一種壓迫、追擊的暗示。但在同一個鏡頭裡,你用動作突然停頓來製造這樣的反差!”
“我還看到了,你的盾牌始終配合你的劍在運動。劍往上砍時,盾牌也跟著移回來,擋在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