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處置江南襲官案的聖旨發出後,朱由檢讓王承恩把司禮監幾名隨堂太監喚來,開始對上百本關於士紳一體納糧題本進行甄別,將所有言辭激烈、動輒上綱上線的本子給挑選出來。
既然想堅決把這條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推行下去,那就必須把反對者中的強硬分子趕出朝堂,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順便讓那些溫和反對派認清現實,不要再試圖用其他行動來對抗自己。
由於這些題奏內容並不多,在王承恩幾人的忙活下,沒過半個時辰,三十餘本題奏擺在了朱由檢面前,幾名隨堂太監在辦完差事後施禮退出殿外返回司禮監。
這些本子裡,除了有六本是科道言官的以外,其餘的大部分出自南京小朝廷裁撤後北遷官員之手。
“皇爺,這些狗才怎生處置?罷職歸家、奪了功名,還是交由廠衛逮治?”
王承恩小心翼翼看著朱由檢的面色詢問道。
“科道言官上書言事乃職責所在,朕不至因其言辭過分便予以懲處,堵塞言路之舉不可行。
但科道上書言事也須綜合實情考量,所述不可虛妄,此六人名單記下,遣人交於督察院堂官,囑其予以誡勉談話!
其餘人等皆因私利受侵方才出言不遜,彼輩言行於國無益,傳旨,此二十餘人全部降為從七品之職,全家遣送至遼寧各縣,擔任教諭教化萬民!
若有人以辭官歸家為要挾,那便奪其功名,貶為庶民,依舊全家遷關外!”
朱由檢面色平靜地下令道。
這幫人自從北遷之後,仍是不改舊有找茬的習氣,不管朝廷何種政策出臺,總要在一旁指手畫腳一番,橫挑鼻子豎挑眼,非得羅列出一大堆狗屁不通的名堂來表示反對。
這些人品級都比較高,都有上本奏事的權利,朱由檢最初在好奇之下也翻看過他們的題奏,想看看有沒有才能出眾者,免得因為自己先天帶來的印象而遺漏賢者,但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這些題奏通篇都是引經據典的廢話,根本沒有提出任何對朝政有益的建言和策略,純粹就是為了顯示存在感,以便引起自己的注意才上的本子。
從此以後朱由檢對這群人的印象更加惡劣,但因為他們在現今的衙門中已經被大小官吏們無視,手中根本沒有實權來影響朝廷的政令,所以才容忍他們到了今天。
比起現在朝堂上的重臣們來,這幫人在江南盤踞日久,名下或者族中都有數萬畝甚至十幾萬畝的免租賦田地,一旦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推廣開來,利益受損最為嚴重的就是他們,所以在聽到風聲之後,這群人便撕下平日滿口仁義道德的假面具,公開跳出來大聲指責朱由檢,竭力想阻止這條政令的出臺。
朱由檢心裡早就對他們厭煩不已,這回正好拿來做靶子殺雞儆猴。
有明至今兩百餘年間,因為得罪皇帝被殺頭或者罷職回家的官員不在少數,但罷職歸罷職,你的品級還在。只要你還活著,等過去風頭之後,留在朝堂上的那些同年故舊時不時給你說上幾句好話,指不定哪天就能原職起復,再進一步也是常有的事。
但是貶官這種處置是大明曆代不多見的,這是直接降級,不管你之前你花了多少年才升到今天的職級,從今天開始全部作廢,直接回到了仕途的起點,要想再起來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這種懲處是除了殺頭和剝奪功名以外最為嚴厲的處罰了,對於這些在官場打拼了多年的老官僚們來講,這比自己被流放還要糟糕。
因為聖旨裡是說全家遣往關外,這其實就是發配了。
估計這些人在接到聖旨後,死了的心都有了。
這回真是錯估了形勢,賠了夫人又折兵,連帶著家人一起跟著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