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捷!官軍在昌平和懷柔一帶大敗建奴,斬殺奴賊近萬!建奴殘部倉皇北遁!
大捷!五省理臣盧象升、鳳陽巡撫陳奇瑜率官軍於壽州大敗流賊高迎祥、張獻忠部,賊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闖賊、獻賊不知所終!
當捷報在京城內以驚人的速度四處傳播時,崇禎正在乾清宮內接受溫體仁為首的內閣諸臣、大小九卿、順天府尹、六科給事中以及勳貴們的祝賀。
盧象升的捷報用六百里加急於昨日送達,但被崇禎刻意壓下,等著和勇衛營擊敗清軍的捷報一併對外宣揚,戰果雖有所誇大,但也是為了提振士氣而為。這兩場大捷的到來,足以安撫民心,並讓很多對局勢悲觀之人振作起來。同時也會極大的提高大明官軍計程車氣和勇氣,在往後的戰場上更能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阿濟格率部撤離昌平後往東而去,妄圖與譚太部合兵一處,打下懷柔、順義,大肆搶掠一番再行北撤。
大軍離開昌平往東只走了二十里,便碰到從東面敗退回來的譚太部。
原來當譚太得知大股明軍騎兵從西而來時,便立即組織鑲藍、兩紅旗以及剩餘的正白旗清軍準備反衝鋒。誰知道宣府僅存的千餘步卒不顧生死撲了上來,清軍前後受敵,譚太只得命前部上馬準備迎敵,後部則下馬與明軍步戰。勇衛營參將徐瑾率三千騎兵從西面衝擊,參將王懷恩率一千騎兵從東而來,宣府步卒讓開衝鋒道路,明軍兩面夾擊。
由於清軍行軍已久並未進食,加上與宣府軍激戰多時體力已盡,那再經得起大股騎兵的衝擊。更何況勇衛營大部分騎兵都著鐵甲,而清軍基本是皮甲和棉甲,在甲具上已經吃虧甚多,最終在丟下上千具屍體和傷兵後,由譚太帶著倉皇西竄,直到遇上阿濟格。
阿濟格在聽完譚太的簡單回稟後,看著東路敗軍低落至極計程車氣,果斷下令出居庸關北返。東邊明軍騎兵可能在暫時歇息過後就會趕來,昌平城下又屯有重兵,若是明廷早就針對自己,說不定別的明軍也正在前來的路上,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清軍雖敗不亂,後陣有正白旗三千騎兵斷後,大軍出居庸關後折而往東,最後出四海冶所關隘返回盛京。勇衛營騎兵雖然趕至,但見清軍陣型嚴密,無法衝擊,遂尾隨至居庸關後折返。守關將士的遺體自有兵部派人收斂,並會召集民夫修補破損的邊牆關口。
盧象升和勇衛營的戰況奏報已經在內閣傳閱過,閣臣們都知道這兩次大勝基本沒有水分,戰果確實輝煌。
溫體仁向來冷峻沉肅的臉上也出現了眾人從未見過的笑容,他出列彎腰拱手大聲奏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理臣盧某沉毅果決,鳳陽巡撫陳某機謀善斷,各路官軍皆奮勇爭先!至此兩戰大獲全勝,此全賴陛下識人之明!臣為陛下賀!為大明賀!”
次輔王應熊也出列奏道:“啟奏陛下,接連兩場大勝乃我皇明久違之喜!老臣以為,兩場大勝中尤以壽州之戰為重!理臣盧某、撫臣陳某二人,以文臣之姿率兵剿賊,取得自流賊禍亂時起,至今前所未有之大勝!老臣以為,此二人實為文臣之榮光!還望陛下下旨嘉獎,促其再接再厲,挾剩勇之勢剿滅殘寇,以固大明江山!”
王應熊當然知道建奴比流賊戰力更強悍,對大明的威脅更大。單說朝廷每年投入遼東數百萬的糧餉數額,就足以說明建奴的威脅有多大。他雖然嫉恨盧象升和陳奇瑜能取得如此戰果,但二人畢竟還是文臣,所以要多多褒獎。勇衛營雖然大敗實力強勁的建奴,但誰讓你們沒有文臣督陣來者?文臣最不願看到武將的崛起,在他們眼中,那群粗魯無禮的丘八不配與讀聖賢書的文人們並列朝堂。
輔臣張至發出列奏道:“臣贊同首輔與次輔之言!盧某、陳某實為我輩文臣之榮耀,還望陛下明發聖旨,大力褒獎二人!”
其他文臣也都紛紛出列祝賀,言辭間多為誇讚盧象升、陳奇瑜運籌帷幄,指揮有方。
文臣中唯獨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沉默不語,手撫長髯似有所思。
至於朱純臣為首的勳貴們,要麼與己無關,到這裡只是為了捧捧場,刷刷存在感的。因為不管是勇衛營還是其他各路官軍,都沒有他們的親信在內,日常也無孝敬,我憑啥要給你誇功?要麼如陽武侯薛濂等人,因為平日存在感太低,如此大場合貿然出言,說不定惹得文臣們群起而攻之,所以乾脆閉口不言。
崇禎待群臣說完,遂笑著開口道:“驟聞兩場大勝之下,朕亦是心喜不已!經此兩役,內憂外患之勢稍減,官紳士民之心略定。此間既有盧、陳二卿謀劃指揮之功,也賴官軍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之力!更有諸位臣工日理萬機之勤!眾志成城,朕心甚慰!此次大勝,有功人員必當重賞!盧象升率軍征戰經年,屢敗賊寇,著加左都御史銜!望該員不負朕望,率部繼續追繳賊寇,朕甚期之!鳳陽巡撫陳奇瑜上任未久便立此殊勳,著加左副都御史銜,晉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梳理漕運之事!陣亡傷殘將士亦當妥善收斂安置,此事交由兵部處理,楊卿擬定方案,上報內閣後交司禮監用印,明發天下!楊卿,你初任本兵,部事可能略有生疏,可多諮詢左右侍郎,共同辦好兵部事宜!”
楊嗣昌出列施禮接旨。
月前,兵科給事中常自裕以本兵棟尸位素餐,久居高位卻無一策供聖上裁斷,致使流賊建奴日見勢大為由,上書彈劾兵部尚書梁廷棟。崇禎將奏本明發,交由內閣議處。溫體仁一猜便知皇帝已對梁廷棟生厭,不然也不會將彈劾的奏本明發,於是力主罷免梁廷棟,然後從文臣中擇知兵者代之。梁廷棟確實平庸無能,加上平素畏懼皇帝,朝見時畏畏縮縮,為眾人所不喜。於是內閣統一意見後,將罷免本兵的票擬附在常自裕的奏本上,交回司禮監批紅後,梁廷棟終於光榮下崗。
楊嗣昌之父楊鶴本就是資歷深重的老臣,雖被崇禎以失機之罪名派錦衣衛逮治入獄,但其在朝堂之上甚有人望。再加上楊嗣昌頗負盛名,最後在崇禎的授意,溫體仁的舉薦下,楊嗣昌順理成章的接任了梁廷棟的位子。
左都御史李邦華出列奏道:“啟奏陛下,臣曾便裝親往昌平城頭觀戰,親眼所見戰場之酷烈,官軍將士之奮勇,就此方知戰陣之事並非臣等所思之易也!勇衛營官軍勇悍善戰,主將指揮有方,實乃大明不可多得之強軍也!但臣回返之後,思慮甚深,心有一憂以致徹夜難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