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鷹國人在香江殖民的代表,滙豐的歷史和鷹國人霸佔香江的歷史相輔相成的,為其賺了不知道多少利潤。
早在1865年,也就是鷹國人剛剛在香江島站穩腳跟不久,滙豐銀行就成立了,並且有了第一代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只不過這個時候,滙豐銀行剛剛成為,實力比較弱小,辦公用的大廈以租賃為主,不過隨著滙豐銀行的發展壯大。
1866年,滙豐銀行在皇后大道買入大量地皮,滙豐銀行自建大樓的計劃提上日程。
1886年,滙豐銀行自建的大廈投入使用,也被大家稱其為第二代滙豐銀行大廈。
和第一代大廈不同,第二代大廈大樓前後部分的設計迥然不同,似由兩幢風格不同的建築物組成。
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主,屬維多利亞式設計,面向德輔道的一邊則採用一系列拱形走廊為主。
這一用就是五十年。
到了1933年的時候,滙豐銀行的大廈開始陳舊,於是財大氣粗的滙豐銀行對大廈進行重建,開始了第三代滙豐大廈的建設。
因為有錢,這次重建速度很快,僅僅兩年時間,大廈就投入使用,和第二代大廈相比,第三代大廈更加雄偉,
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不僅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建築物,還是第一座裝有空調的大樓,因為實在太豪華了,在日軍佔領香江期間,滙豐銀行的大廈成為日軍駐地。
相比鷹國人日軍吃相就難看多了,他們不僅佔了大廈還搶劫,在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門前有兩尊銅獅,這是模仿魔都滙豐銀行大樓門前的。
日軍佔領香江後因為物資緊張,將這兩尊銅獅聯通維多利亞女王和滙豐銀行大班昃臣的銅像被運至橫濱,存放於碼頭倉庫,準備熔為軍火材料。
1945年日笨投降後,兩尊獅子被漂亮國大兵發現。
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命令將這些運回香江,重新擺放在代滙豐大廈門口。
第三代滙豐銀行大廈投入使用四十多年後,有敢於其已經落後時代,不說日笨、棒子國等地,就連香江也有很多大廈高度超過滙豐銀行大廈。
這是有香江無冕之王稱號的滙豐不能容忍的。
於是從1976年開始,滙豐銀行開始了第四代滙豐銀行的建設。
為了向世人顯示滙豐銀行的勢力,滙豐銀行找到了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讓他設計一棟絕無僅有的大廈。
於是諾曼·福斯特絞盡腦汁,花費了大量時間才把設計圖做出,第四代大廈從構思到落成花費了數年時間。
其中建設時間從1981年7月開始,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由當時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開幕儀式。
第四代滙豐大廈高180米,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其建築費用超過五十億港幣。
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及首幢耗資10億美元的大樓。
在雷衛東時空的歷史中,第四代大廈一直作為滙豐集團總管理處,直到1993年,滙豐控股將集團總管理處遷往倫敦為止。
和前三代相比,耗費十億美元的第四代大廈氣勢恢宏,即使他身處大會堂、香港會、高等法院、新郵政總局、康樂大廈、文華酒店、太子大廈、渣打銀行等眾多或出色或著名的建築的包圍中,也絲毫不顯得稍為遜色。
它身上洋溢著簡單優雅的風範與重技派風格的同時,亦不缺乏新穎靈活的結構理念,這一切使得建銀行之初要求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銀行的想法真正轉化為現實。
大廈佔地5000平米,平面近乎矩形,建好後位於皇后象廣場南端的輔道中的滙豐銀行由於城市外部空間的襯托而居於一條強烈的南北中軸線。
從外觀結構上來看,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的主角。
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內空間也儘量開通。
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重技派」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