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天寶風流> 第九十三章 科試<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科試<一> (1 / 2)

第九十三章 科試一》

上元夜後第二日,皇帝因貴妃娘娘身子不適,乃擺駕華清宮,由此本擬第三日對唐離的召見也自然取消。

而在第三日,唐夫人並蟈蟈二人果如李騰蛟所言,順利到京。 只是還不等唐離歡喜,遂又馬上與翟琰等人送走了往山南西道赴任的王縉,這已經是吏部規定的最後時間了。

親人遠來、良朋遠貶,一天之內經歷這樣兩件事情,使唐離心中的歡喜大打了一個折扣,同時也對他也對古代士人常年感嘆的“宦海險惡”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家人到京,唐離再次婉拒了相府借予別宅的好意,而是將母親並蟈蟈二人一併安置在自己所居的小院中。

時間一天天流逝,過了上元節,重新上衙的禮部官員已開始準備今科試舉,而聚集長安計程車子們也已全情投入其中,一年一度的朝廷掄才大典即將開始。

上元節後,手上事情閒置下來後的唐離也是鮮有出門,終日埋書房,做著考試之前的準備,別的且不說,單是《五經》便需重加溫習,其它韻書也需留心翻閱,此來長安為的就是一個目標,眼見考試將近,他也不敢有半點馬虎。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肅靜的小院兒中,聲聲朗朗的誦經聲傳來。 經過前些日子地喧囂之後,此時的唐離重新沉浸於這些經典之中,心底別有另一番寧靜。

“少爺,少爺”,不用說,如今能以這種方式稱呼唐離的僅有蟈蟈一人,半載時光不見。 這個昔日的小丫頭如初春抽條的柳枝一般,猛的躥高了一截。 三丫髻下的那張臉也更增添了幾分清秀,只看她這身條長相,即便是在長安,也實實算得是一個美女了。

見書幾後少爺地那雙眼睛上下打量著自己,蟈蟈臉上沒來由的一紅,低頭露出幾分羞態地同時,竟是忘了開口說話。

“昨日那件衫子挺漂亮。 你怎麼不穿了?”,放下手中。 對於蟈蟈,他還真不曾把她當作一個丫鬟。

“我也是昨天晚上才知道,那些衣衫都是李小姐府上置備的,所以……”,沉默了片刻後,才見她猛然抬頭問道:“少爺。 你真要娶李小姐為妻嗎?”。

突然提到這個問題,唐離也是心煩,李林甫動這麼大幹戈,把自己家人接來長安,這幾日相國夫人又是頻頻宴請母親,其中的意思是再明白不過。 只怕一等科舉放榜,成婚的事兒也就該擺上桌面來談了。

每一想到結婚這兩個字,唐離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金州刺史府月兒湖畔的那個白衣女子,而那份婚約,隨著眼前中進士越來越成為可能,也重新清晰無比的於腦海中反覆出現。 其實直到現在,他也不確定那位紅顏薄命地鄭家小姐到底對自己有沒有感情,但背信棄義的事情本身,唐離的確是做不出來的。

當然,他不討厭李騰蛟。 甚至說還有許多歡喜。 但真要將現在的她與婚姻聯絡在一起……僅僅只是想到這裡,唐離已忍不住嘴角扯出絲絲笑意。 現在跟她成親,無論怎麼想,都有一種小孩“過家家”的感覺……

搖搖頭不再多想,反正所有這一切都要等科試之後才談的上,別看自己現在似乎是個香餑餑,但一旦真個落第,只怕就沒一人肯嫁他。

見唐離那神色,蟈蟈猛然醒悟過來,捧著手中一疊疊摺紙上前一步道:“少爺,這是今天收進的行卷,咱們沒開院門,這都是從門縫裡塞進來地。 ”

“恩,還是放老地方吧!”,看著窗下短短兩三日時間就已堆積半璧的行卷及名刺,唐離還真是有幾分無奈,上元過後第三日,在王縉動身南下的同時,在江南巡查學政達半年之久的知貢舉、禮部侍郎賀知章老大人返抵長安。

隨後,在接待行卷士子時,這位老大人不僅給予唐離的風儀才學極高的評價,更是對《唐詩評鑑》交口稱讚,這也便罷了,隨後他更帶回同在江南漫遊地李青蓮對《唐詩評鑑》的看法,其實倒也簡單,不過是“深得我心”四字而已,但也就是這四字,徹底平息了長安士子們長達數月的爭論。

前時,王摩詰對《唐詩評鑑》的高調評價早已傳出,但因為都是口口相傳,並不見如隱士一般的詩佛本人出面坐實其事,所以眾士子還不免半信半疑,及至賀老大人還京,親口說出這話後,歷時三月之久的爭辯正式塵埃落定。

少年成名,本就是名詩人的知貢舉賀知章,毫無疑問是當今詩壇的真正主盟人,而李太白及王摩詰則是士子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如今這三人一體稱讚《唐詩評鑑》,且評價還都是這樣高,頓時使前些時日的爭論在一夜之間出現了東風壓倒西風地局面。

原本細看過《唐詩評鑑》,對唐離持肯定讚賞態度地士子如今說的愈理直氣壯,而原本就沒怎麼看過這本書地士子此時卻是懷著另一種心情,開始仔細的閱讀此書,而當他們真正能夠靜下心時,縱然對書中部分觀點不同意,但對這本書的整體卻不能不讚聲“好”字。

從《唐詩評鑑》最初散時,眾口一辭的嘲笑;再到隨後兩方觀點的僵持和爭辯;而後到如今塵埃落定的一體稱讚,在這前後數月的時光中,唐離在眾士子心中的形象也由一個“不自量力的狂生”,變為如今地“詩評名家”。

雖然仍有許多士子對唐離作詩的本領不屑一顧。 但卻再沒有多少人對他評詩的眼光置疑。 自大唐立朝百餘年來,詩壇歷來是由最負盛名的詩人兼任最高層次的詩評人,但唐離的出現,卻打破了這一慣例,這個十五歲的少年第一次並不依靠詩作,而是藉助對名家詩作地品評,登上了詩壇的最高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