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節的比賽很快結束了,在中場順次換位置的時候,張揚依然老方法,魚護肯定是不會提出水面的,拎著魚護口的位置拖到四號位置上,重新插回釣箱上的魚護插口。
回頭掃一眼開餌盆裡的魚餌,確認後面第二節比賽足夠用之後,張揚再次閉目養神起來。
這時候,坐在對岸的黃徵也完成了第二節比賽前的準備工作,第一節的魚情跟他預判差不多,黃徵自認為發揮的挺不錯,應該勝算頗大。
但是在場外一直幫他盯著的跟班,一條微信訊息,讓黃徵皺起了眉頭。
“徵哥,剛才第一節比賽,你讓我盯著的張揚,總共入護魚獲63條鯉魚柺子!你這邊我也幫你數著呢,只有52條!從尾數上說,第一節打完,暫時落後十一條魚呢!”
黃徵看完資訊之後,整個人臉色頓時變得難看起來。
上一場比賽黃徵開釣前五分鐘的時候也有意識的留神觀察過張揚的做釣操作,透過簡單的觀察,黃徵判斷對方除了熟練度高一些沒什麼失誤之外,也沒覺得有多厲害呀。
到了後面,黃徵窩子裡的魚情越釣越快,已經沒工夫看張揚了。
同樣少年得志,黃徵一直很自負,在他的認知裡,只要自己做到完美髮揮,那就算天王老子來了,也要跟在後面吃屁!這個歲數不大的張揚,也是如此!
但是現在好了,跟班的一條資訊,把黃徵的夢給喊醒了。
“63條?怎麼可能?前面上魚的速度跟操作,撐死跟我平分秋色,十多條魚的差距怎麼來的?”黃徵語氣裡帶著濃濃的質疑味道。
“後面他用擋針跟硬杆,直接飛磕摘鉤入護!所以效率比你高了好多,也就是你雙尾抓的比較好,拉回了一點成績,要不然的話,差距會更大!”
“靠!!”黃徵愣了三秒鐘之後,直接沒忍住口吐芬芳。
作為活躍在一線競技圈的職業釣手,黃徵對市面上所有釣法都是有足夠了解跟深入研究的。
這個飛磕釣法也不例外。
在黃徵看來,這個飛磕釣法在黑坑高密度塘裡用短杆玩玩大鯽魚裝個逼也就罷了,想要在競技塘裡用這一招,純粹是腦子秀逗了。
飛磕釣法容錯率極低,非常容易出現失誤導致中途跑魚或者切鉤斷線啥的使做釣節奏發生變化。
而且這玩意兒還非常的挑魚情,魚口太差了不行,一節比賽只有三十分鐘的時間,不等聚到足夠多的魚,比賽就結束了,根本就沒飛磕的施展空間。
平心而論,黃徵的這些認知,在大的理論層面上講確實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但套在當前的具體魚情上去,就不見得是百分百的正確了。
容錯率低不假,但釣手如果基本功足夠硬,也能依靠個人能力降低失誤率。
魚情不匹配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只要對魚情的認知夠深刻,判斷夠準確,飛磕釣法能不能跟當前魚情匹配,釣手是知道的。
釣技到了黃徵跟張揚這個層次,比拼的就是細節的發揮了。
很顯然,在第一節比賽當中,黃徵自認為的完美髮揮,輸給了更加極致的張揚。
透過場外隊友協助,意識到問題的黃徵,在吐出一句髒話之後,立馬起身開始了針對性的調整。
對岸的張揚用飛磕可以釣到63尾,那自己換上肯定也能釣到差不多的成績,只要魚情稍微好一點,三節比賽追十來條魚是有機會反超的!
黃徵的想法沒問題,但他高估了自己的飛磕技術水平,也低估了張揚的能力。
這麼說吧,如果單論飛磕釣法這一個單項的技術打分,滿分一百分的話,張揚至少有個98分,而黃徵呢,能過85分就不錯了。
站在局外人完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來看倆人掐魚這件事兒,在張揚做出魚情可以用飛磕釣法來釣並且贏下了黃徵第一節的時候,黃徵已經輸了,後續再努力,也是徒勞。
很快,第二節比賽開始了。
張揚摸清了魚情,很快按照最有效率的策略開始了前期帶窩,然後開始拿魚,幾乎完美復刻著第一節比賽的發揮。
反觀黃徵呢?更換了飛磕用的硬杆粗線裝備不假,但是在實際做釣當中,卻沒有立刻找到開杆適合飛磕釣法的比賽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