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就是李啟想要的結果。
能理解是好事,不能理解……也是好事。
這說明有東西可以去理解,李啟相信自己的智慧可以在短時間內研究透徹。
畢竟……只是一個死魔殘骸的餘波而已。
這都搞不定,那還是別混了,還查探什麼欲界,回家洗洗睡吧。
那麼,開始研究吧。
李啟立刻開始了研究,他將剩下的數千人分組,然後用數千個法身,分門別類,設定實驗組,對照組,透過真
知的探查,對每個人都進行精深而細微的觀測。
他的法身與這些剩下的人一起生活,成為他們的同伴和朋友,與他們進行勞作,娛樂,過著日常的每一天。
或許是因為李啟太能幹了,其中不少男女都對李啟產生了情愫,不過對此李啟還是敬謝不敏,然而這種感情也造成了更多的影響,但微妙到李啟注意到了擾動,卻不知道產生了什麼後果,於是他準備繼續進行更加深遠的觀察。
觀察一直持續到……
所有人都老死為止吧,這樣這個文明就結束了,自己應該也能夠觀測到死亡。
就這麼想著,李啟陪伴著所有人,那些孤身一人的人,突然有了夥伴。
有的是高興,有的是平淡,有的是警惕,有的則是愛慕,幾千個人,有著幾千種不同的反應,但大體上都是那些情緒。
李啟按照自己的步調,陪伴著他們,告訴他們,世界上可能有其他人存在。
潛移默化的,十幾年過去了。
然後……有一部分人,突然能夠意識到,察覺到其他人的存在了。
這一部分欣喜若狂,他們總算見了面——
然後,他們發現,李啟消失了。
之後他們怎麼想的,李啟無所謂,李啟只是想做一個對照組。
他不再觀察,甚至是主動封閉了自己察覺到這些人的感官,然後專注於另一批看不見其他人的凡人。
接著,以這種方式,又經過了細微而精妙的心理引導,李啟將兩撥人分開。
等到了大概二十六年之後,最後一個‘獨自生活"的人壽終正寢,李啟為其收殮了屍體,舉辦了葬禮。
然後,李啟看了一眼對照組。
經歷了最初的混亂大逃殺之後,他們已經穩定了社會秩序,開始了建設
於是,他封閉了感知。
他想知道,這些人在自己沒有觀察的情況下,會不會有變數。
李啟再度回到山上,閉上了眼睛。
他決定每十年起身一次,觀察這個最後的文明聚落的發展。
第一個十年,欣欣向榮,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大量的新生兒出生,人口翻了一倍還多,聚落也開始有了脫產者的出現,開始重新劃分了工匠和教師之類的職位。
第二個十年,聚落的新生兒們已經取代了老人,更加壯大,已經足足有上萬人了。
第三個十年,人口繼續膨脹,利用前代文明遺產,他們已經開始了基本的機械化種植,吃飯完全不是問題,但問題在於工業化無法繼續進展,只能持續不斷的考古,靠老舊的裝置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