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李啟的生活再度穩定了下來。
每天正常上課,甚至恢復了其他課程,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每個主修和選修課之間都進行了一定的學習,而且都跟上了進度,老師們都覺得有些驚訝。
這學生之前打基礎的課都沒來,結果現在一來就把其他的這些都跟上了?是他以前學過這些事情?
不過他們也沒太深究,無所謂了。
太學生自有安排,畢不了業也和老師沒有關係,來不來上課隨緣吧,愛來不來,跟不跟得上也無所謂,反正也不是親傳弟子。
太學教師和太學學生們,可不是師父與弟子的關係,非要形容的話,只能說‘工作而已’。
大家都是來上班的,教學盡力就好,盡心的話……除非學生太優秀,優秀到老師們於心不忍,否則還是別指望老師對你全身心投入。
這種老師全心教導的,大概一個老師也就針對一個學生吧。
這種大課堂就是如此,總不能指望老師一次性帶十幾個學生,然後對十幾個學生都傾盡心力,那得學校發多少工資才行啊?
所以,李啟這點古怪舉動,壓根就沒人去查。
每天上完課之後,自然就是課後加練。
大家都想在兵家這塊發展,那自然是全心投入。
課後加練很快讓李啟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快速的對這些洞天資料進行了記錄。
地脈走向,風水情況,洞天特性,風土人情等等等等。
拼這些地脈就像是拼圖。
但現在李啟看不見這些拼圖的模樣,他只能先一片一片的把拼圖的形狀摸出來,然後再慢慢的拼。
這很難,不過可以透過時間來慢慢累積熟悉度,而且可以做模擬拼圖,先設計幾個類似的模型,慢慢拼,等到徹底瞭解了之後,再真的去嘗試。
然後便是兵氣方面的修行,和其他太學學子的研究,讓李啟也得到了很多啟發。
雖然他比這些學生都聰明,但其他人畢竟也是天才,尤其是李烈騎。
在他們的協力幫助下,這門兵氣之法開始逐漸有了雛形,甚至可以復現出來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雖然這個法門最終會所有人共享,但無所謂了。
除此之外,就是和柳參之的巫器蠶事宜。
這邊,李啟每週都會抽兩到三天的時間去和柳參之研究巫器蠶。
而且,李啟還發現,‘界限’這個做法,似乎還能夠加深巫器蠶的複雜度。
巫器蠶不是真正的活物,只有很簡單的智慧,也無法化妖,所以比起真正的蠱蟲來說差了不少。
雖然效率比蠱蟲高,但發展性是不如真正的巫蠱之術的。
李啟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如果將一窩巫器蠶當做‘一個活物’,不把他們分開計算。
巫器蠶自身也是由很多的小零件拼成的,那麼為什麼不把巫器蠶也當做小零件,拼成更復雜的東西呢?
李啟將自己最近研究的兵氣之法融入到巫器蠶的製作之中。
就好像是,單個個體組合成小集體,再把小集體視為一個個體,和其他小集體組合,變成另一個大集體。
這樣一來,就可以改善巫器蠶協作的方式,把很多窩巫器蠶變成一窩,如此一來提升了複雜性,還能夠增多巫器蠶記憶的法寶品類,加速效率。
單個的巫器蠶的效率沒有提升,但是當好幾窩能夠一同協作的時候,一窩幹肯定沒有十窩幹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