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修真奇錄> 【167】游龍虎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67】游龍虎山 (1 / 2)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大早古宇和冀風便起了床。

稍作整理,便穿著昨天古宇買的新鞋出門了。

今天天氣異常的晴朗,碧藍的天空上,萬里無雲,格外明朗。兩人直奔汽車樞紐站,向龍虎山進發。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里,為象山一支脈西行所致。

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

九十九峰二十四巖,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于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

自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

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近年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面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瞭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的“身”遊線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覽道教仙境”的“心”遊線路。

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遊線路,完善各項設施,採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遊和第一遊”。

古宇和冀風專門打了個旅遊車,從市區一路坐到了龍虎山腳之後,並不急著去上清古鎮的天師府。

兩人買了一張地圖,然後跟著旅遊的大眾四處遊玩起來。

先遊覽龍虎山景區,參觀龍虎山地博館、道博館,乘觀光車遊覽沿途風光、正一觀、乘遊船或竹筏遊覽仙水巖景區觀仿古升棺表演,遊覽象鼻山景區俯瞰龍虎山全貌,吃過中午飯之後兩人又遊覽上清古鎮景區,遊長慶坊、朝拜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水滸108將出生地大上清宮宿鷹潭。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里,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里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府門臨溪聳立,古鎮小街東西橫穿,面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置大鼓一面,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牆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餘步,透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將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牆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門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道高龍虎伏”,下聯“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並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

進入二門有一大院,院內合抱樟樹十有餘株,枝葉繁茂,十分蔥翠。元至正十一年鑄造的九千斤銅鐘,曾於一九七九年從太上清宮移放院內,以供欣賞。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門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據傳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靈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內二門兩廂設有品茶亭和小賣部,遊客至此可品上龍虎山仙茶和上清板栗等龍虎山土特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