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這一時期老謀子的電影倒是能拿獎,但票房不行,不對老百姓的口味。
“那……還有誰呀?”孫怡是找不出人來了。
“誰?我有人選。”
林雲早已經成竹在胸,是誰呢?就是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馬小剛。
說起來,林雲準備的這部電影劇本叫做“甲方乙方”。
哈哈,熟悉吧,沒錯,在前世這部電影是很有名氣,甚至在華國的電影發展史上也擁有一席之地。
倒不是說拍的有多好,而是開啟了內地電影春節檔的先河。
要說內地春節檔的由來就很有趣了,最早並非是內地創造出來,是世界知名武打明星龍哥創造出的全新檔期。
九五年一月十日,龍哥的新電影《紅番區》在港城上映,同月三十日引入內地電影市場,而這一天恰好又是大年三十兒闔家歡樂的日子。
內地電影行業眾多人士覺得龍哥的電影要完蛋,大年三十兒誰去看電影?過年放假誰去看電影?
結果卻讓這些人大跌眼鏡,《紅番區》上映僅一週時間就獲得三千萬元票房,一個月內狂攬五千萬票房,成為近十年來最賺錢的電影。
內地電影人都傻了,他們從來沒覺得春節會有人去看電影,這一天不應該在家吃吃喝喝看春節晚會嗎?
實踐證明,時代改變了人們的觀念,春節不僅僅只能待在家裡,人們對看電影並不排斥,甚至更喜歡在這一天和朋友或者愛人去看電影,由此,春節檔的概念出現了。
到了九六年,內地電影也瞄上了春節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馬小剛,他的作品“甲方乙方”同期上映,在春節期間大殺四方,創下了近六千萬的票房,要知道這部電影的總成本也不沒到一千萬,純賺近五千萬。
從“甲方乙方”開始,春節檔就成了內地電影的必爭之地,而馬小剛拍攝的電影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電影接連在其後幾年春節期間放映,每一部都獲得成功,馬小剛本人也藉助這些電影一舉成為內地導演的領軍人物。
馬小剛這位以前處處仰人鼻息的小人物由此開始就名列知名導演行列,一時間相當的高調,看誰都不如自己。
當然,馬小剛這是壓制已久情緒釋放的表現,畢竟當年受了不少白眼,特別是在著名作家王樹的陰影下活了很多年,甚至當了多年的跟班,這對本就有很大心氣兒的馬小剛可謂是種折磨。
在九三年,春節檔的概念還沒有出現,馬小剛還在王樹屁股後面打雜,但電影產業的潛力已經存在,就等有人來挖掘,誰是第一個開荒者?那就是林雲了。
林雲準備寫一個“甲方乙方”的劇本,然後再找馬小剛來導演,現在是九三年,如果順利,九四年春節或許可以上映,正好就是春節檔,比前世提前幾年時間,或許票房達不到前世的水平,可兩三千萬估計還是有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