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分支?!”
這四個字出口,呼啦一下,老汪身前身後,站起了好幾個專家。
分支問題是腔內治療的難題,阻礙了腔內治療的發展。
可以把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想象成城市主幹道,而主幹道必然有很多輔路、次幹道,就象一株大樹長出去的許多枝丫。
一個血管瘤的長度,就有可能包含好幾個枝丫。
所謂血管瘤,其實就是正常的血管變得膨大脆弱,容易破裂。
而腔內治療,就是用支架放入瘤體內,讓支架取代血管瘤這一段,避免血液對瘤壁的衝擊,從而避免瘤體破裂的後果。
甚至就算瘤體破了,由於支架取代了瘤腔,就不會有出血。
一個非常機智的創意。
但是問題來了,支架取代血管瘤的時候,會把那些分支也堵上。
每一個分支都供應著對應的組織器官,堵住了分支,這些組織器官就會缺血壞死,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前門處,見老專家們這麼激動,學弟又向學姐問道:“學姐,他們在激動什麼?”
學姐到底是跟著方主任混的,見多識廣,馬上解釋了一遍,最後說道:“所以有人研發了帶分支的支架,或者叫‘開窗支架’。”
學弟一聽就懂了:“支架的主管道取代瘤腔,分支或者說視窗對應血管的分支,這樣就不會堵塞分支了,真聰明。”
他想了想,又問道:“那這個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為什麼雷主任還說解決堵塞分支的問題?為什麼專家們還這麼激動?”
“因為每個人的解剖關係都不盡相同,可以說,沒有一根血管的分支位置是完全一樣的。”
學弟馬上又懂了:“支架都是固體,出廠時分支位置就固定了。但是血管分支位置不固定,所以很難匹配到尺寸合適的支架?”
“學弟你好聰明。”
“還不是學姐你博學,我學到了很多。”
兩人對視,心跳加速。
廳內,魔都老汪控制不住情緒,都等不及話筒遞過來,就大聲說道:“怎麼解決這問題的?快講講。”
“對,快說!”
“快說!”
臺下的沉穩中老年們忽然間搖身一變,成了暴躁衝動的年輕人。
沒法不衝動啊。
馬凡綜合徵雖然是罕見病,血管瘤可不是。
愛因斯坦就死於腹主動脈瘤,戴高樂將軍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都死於腹主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