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颯颯搖落了滿地的寒意,單薄的衣裳在深夜更無法阻擋,以至於連身上都像是落了一層霜,只覺得說不出的難受。
方才鬼影幢幢的屋子就在面前,袁紫衣已經沒有了再次探究的想法,她也不知道江聞為什麼非要摸黑前來這裡,和這些讓人心裡發堵的東西面對面。
海上銅船、水底蛟鬼、堂上怪屍、麻衣長人,這些村野流傳的異聞徘徊在她的腦海裡,也潛伏遊蕩於深夜中,彷彿黑暗中隨時都會探出一隻毛絨瘦爪,從看不見的角落撲向自己。
袁紫衣嘴上不肯承認自己被嚇到了,腳步卻不由自住地有了自己的想法。
一開始她選擇走在最後面,這樣能夠隨時看見前面兩人,多少能帶來點安全感。但很快,她就察覺到自己身後有窸窸窣窣的聲音跟隨,你快它就快,你慢它也慢,懷揣著惡意與陰險,似乎正絲毫不停地以無形之姿尾隨著自己。
因此她又加快了腳步,索性超越過了前面兩人走在隊伍前面,貌似無畏地領頭而去,很快就來到了先前熟悉的屋門口。
但這一次,她只覺得屋前院後茂密的樹木那窸窸窣窣的樹杈上,都罥掛著讓人不安的怪影。寒蟲蟄盡的時節,只剩下淡如煙波的殘月似照非照,冷橫在咫尺不到的天邊,所經所見透著一股慘淡,像是兒時在峨眉山中夜半驚醒,那場幻妄不辨的殘夢。
袁紫衣忽略過了洞開的大門,故意做出要到後院查探的架勢,這樣就能避開廳堂中那副駭人聽聞的黑棺,迴避死亡所帶給自己的發自內心的厭惡。
“是棺材!”
袁紫衣朝著屋後走了兩步,忽地飛快伴隨著驚呼後退,儼然撞見了什麼極為意外的東西,徑直躲到了嚴詠春的身後。
嚴詠春聽到聲音也瞬間警戒,身體如過電一般聳起,三關九節就向著左邊扭了過去,左臂探出尺骨如刀,隨時都能以拳勁迎敵,冷眼直面著幽微莫測的暗處。
江聞搶先兩步上去,瞬間就看到匍匐在院牆邊上的黑影扭曲晦暗,就像是深潭幽泉中一抹讓人驚懼的陰影。
“別緊張,你看錯了。那不是棺材,分明是一塊用在船上的木船板。”
在黢黑的環境中,袁紫衣顯然是把後院放著的黑漆舢板,誤看成了斜靠在院牆上的一架棺材,瞬間聯想到了許許多多讓人不安的東西,把自己嚇了一跳。
江聞上前敲了敲船板的外殼,發現這船板的龍骨堅硬、紋心筆正,觸之如玉、扣之如鐵,顯然是一塊上好的防腐木料,只是這個顏色未免不太吉利。
袁紫衣緩緩探出頭,偷眼看向了院子後,表情中的不自然才漸漸消退,但語氣裡還是有些不肯相信,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這個……這顏色也太像了吧!”
江聞皺眉思考了一會,補充說道。
“好吧,你有一點可能沒說錯,這船板和屋裡的棺材,或許真的是同一種耐腐耐蛀的木料所造。”
活人所乘的船和死人棺材一樣材料、一樣顏色,章丘崗村也不知道為何會有如此習俗,倒是讓江聞聯想起了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頗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可惜屋裡的惡臭隱隱傳來打斷了聯想,顯然泡水溺亡的屍體存放數日之後,即便處在冬日寒冷也免不了出現衰敗腐爛,下葬已經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江掌門,我覺得這屋子……還是不要貿然行事為妙。”
嚴詠春略帶擔憂地說道,“村民都說鬼物是從這間屋子首次現世,紫衣也在這裡碰見鬼影,說明裡面肯定有問題,不宜正面進入。”
為了加強說服,嚴詠春還特意表示了自己的見聞,“我先前也曾在白天多次查探,只覺得頭昏眼花。”
袁紫衣連忙附和道:“對,我也覺得這鬼地方沒什麼好呆的,江掌門你要是不甘心,不如到江畔查探一番。”
但江聞的態度異常堅定,刻意用輕鬆調笑的語氣說道:“嚴姑娘你別擔心,不會有事的,正門不能走也沒事,我們換個方向進去就行。”
自古生死相隔,泉壤不接,才會因畏生怖,由怖生厭憐,堪破終生出惻隱。佛家也有稱為白骨觀的修持法門,為佛教五門禪法之一種,通常由不淨入白骨,目的是熄滅對色身的貪戀。可在尋常人眼中,面對著死屍只會有退避三舍的想法。
江聞也曾經思考過,相對於熄滅色深貪戀的說法,或許白骨觀更是一種看破大恐怖的法門,而這種恐怖就來自於有名的“恐怖谷效應”。
死屍都曾經是人類的一員,作為處於恐怖谷的實體已足夠地擬人,靜態時甚至能被誤認為人類物種的一員。
可當人們無意識觀察時就會發現破綻,譬如青紫的血管、腐爛的皮肉、坍塌的肌膚、孳生的蛆蟲,隨此在無意之中,這些反常的類人特徵就會在人類基因庫中會產生潛在衝擊,拉響對觀察者的警告。
屍體是如此,那對於“鬼”這種東西,由何嘗不是如此?至少它們都看起來很像人,卻又不是人。
指甲刺耳的抓撓會導致內心的反感難受,正因為這聲音曾經是密林中、掙扎求生的古猿,用以傳遞危險訊號的方式。
而對類人生物的恐怖谷效應,這種深刻在基因中的恐懼是如此具體,以至於深諳人性的佛教都不得不使用法門才能剋制,而這會不會意味著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曾不得不躲避一種看起來很像人、卻危險性極大的存在呢……
三人停留了一會兒,最終還是進到了村屋民宅之中。
章丘崗村並不算貧瘠,村裡也都是嶺南傳統的“三間兩廊”形式,排列十分整齊,從平面看去呈對稱的三合院佈局,主座建築三開間,前帶兩間廊屋和天井,故而被稱為“三間兩廊”。
像這樣的房屋形式,其歷史可追溯到廣州近郊出土的漢墓明器,顯然是漢文化融入嶺南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