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殷商時,女媧伏羲、炎黃時期傳下來的古仙道,逐漸演變發展成天道信仰,初步形成了以天為中心的天道系統和鬼神崇拜。”
“何為天道?”
“運作萬物的規則,保羅萬物的道理,一切永恆的存在,即為天道。”
“所謂修道,即是以‘我’去感悟萬物的法則,領悟天道真理變化和奧妙,從而窺得天機,長生不死。”
“我們的文明與天道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
……
講臺,校長劉靜元振奮的講述著‘華夏仙道變遷和天道概念’,學生無不認真聽講,沉浸其中。
“可以說,我們的文明與天道息息相關,我們的文明是圍繞天道建立。”
“天道,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核心,與儒道所提出的人道相關聯,是我們民族的核心信仰。”
“有人說我們缺乏信仰,這點我是大不認同。”
“西方所謂的信仰,無非是建立於宗教的低階階段。真正的高階信仰,不是單一去崇拜某個神,而是直指最核心之處。”
“我們的信仰便是如此。西方人說我們沒信仰,那是因為他們還沒到我們的程度。好比小學生說大學生只會心算,不會用加減法算數。”
說到這兒,臺下一片笑聲,學生們的臉上都透著驕傲和自豪,身子坐正、挺直。
“有點跑題了。”劉靜元含笑,繼續道:“天道又如何具體表現出來?那就要牽扯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從‘儒教人道’和‘皇權’講起。”
“皇權是國家意志和人民意願的集體象徵,古之‘造化神器’。此器強大到你無法想象,可以改天換地,重鑄山河。”
“周朝的皇帝為什麼稱天子?除了君權天授,另一層意思是我們華夏受天道認可、庇護的民族。”
“周·《尚書.泰誓》提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們可以集合全人民的力量組成的‘人道’,‘天人相互感應’,以人道來運轉天道。”
“天道受人道運轉,就等於變成我們華夏的最高守護神,它不會像西方神那樣幫信徒排憂解難,但我們可以用它製造出‘神’。”
“就拿夏商文明舉例。”
“當時已經形成了以‘天道為主的神鬼信仰’和‘初級修真文明’。”
“那時期的英雄、賢士死後,會受皇權冊封成為靈魂形體存在的‘鬼神’。這便是人道運轉天道的體現。”
“鬼神因何不滅?其一,天道加持,其二,人民的香火和信仰,兩者使得他們即便脫去肉體,靈魂也不消失,並且產生干擾自然物質的強大力量。”
“鬼神要是承擔天道部分責任。保一方土地,護國泰民安,幫人民消災解難,這是他們要乾的工作。”
“如果用現在的公司體系做比喻。鬼神好比是國企員工,天道是國家,人民是股東,皇權是董事長。”
“光有鬼神還不夠,還需要一種能夠溝通鬼神的職業。於是,這時期的誕生了一種神職職業——‘巫祝’”
“巫祝出現,代表我們的天道信仰開始向系統化、正規化發展,逐漸的演變成今天的‘道教’。大周是最巫祝鼎盛時期。這些後續再講。”
“當今的道教,分兩大系,‘正一’和‘全真’。”
“正一繼承了完整的巫祝‘符咒巫術’體系和‘靈魂修真’觀點。”
“符咒巫術,演變為符篆法術。靈魂修真,演變為神魂修煉。修煉到大乘陽神境界,便是所謂‘神仙’‘天仙’。”
“全真則繼承了黃帝老師浮丘公與容成子他們的‘羽士練氣思想’,傳至漢代以後,又融合上古武道思想,才逐漸形成完善的丹道體系。”
“丹道簡而言之,即為金丹證道,對資質要求比較苛刻。修煉到大乘,金丹化元嬰,元嬰再煉化溶於肉身,是為‘地仙’。”
“除這兩者以外,還有一種‘人仙’。”
“人仙不修‘神魂’‘丹道’,只修‘武道肉身’。把肉身魄力熬煉到非人地步,最後周身竅穴放光,神魄之力撼動天地。”
“如上古共工、祝融、刑天、蚩尤這些戰神,皆修人仙之道,殺鬼神如草芥爾。”
“發展到至今,人仙武道修行已經和丹道相融,形成‘神魂’‘丹道’,一陰一陽,兩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