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上雪這章是要開新書的,但是我回頭翻了下,覺得有些知識點還是要給大家講透,再結合這段時間小夥伴問的一些問題,在本章我統一梳理和分析一下。
1、評估管理層具體應該怎麼做?書裡說的有些籠統。
【回答】
評估管理層分為三步:
第一:將公司之前的規劃和現在的業務相比較,看到底實現了多少。
第二:將公司之前的發展戰略和現在的發展戰略相比較,看觀念和方向上改變了多少。
第三:將公司的年報和同行業的其他公司進行比較,看究竟差距在哪裡。
最後上雪提供一個小技巧,如果你想知道一家公司究竟好不好,可以的話別聽它管理層如何吹,要去它的競爭對手那裡採訪,如果一家公司的競爭對手字裡行間裡都透著那種酸酸的味道,話裡話外你們都可以體會出滿滿的恨意,那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就真的很強了。
2、成長和價值為什麼不應該嚴格區分?
【回答】
一般價值股是指低估值的好公司,尤其是那些大白馬,但這些大白馬本身必須要有增長,而且增長速度還不能慢,否則市場未來不會給予其高估值,所以價值也是成長。
一般成長型公司是指那些目前還沒有實現盈利,或者已經實現盈利但現金流並不好看的公司,這些公司也不能一味地跟投資者講故事,牛逼吹出去了終究是要落到利潤上的,否則股價當初是怎麼漲上去的就會怎麼跌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長終究會迴歸價值。
綜上,價值和成長基本就是不可分割的。
3、對於一項投資的機率判斷大多依託於經驗,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麼?
【回答】
舉例:巴菲特愛打橋牌。
巴菲特喜歡打橋牌眾人皆知,他之前這麼不喜歡電子產品,但他還是買了一臺電腦專門用來打橋牌,橋牌其實鍛鍊的就是玩家的機率思維,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學一下。
此類的機率遊戲其實跟投資是相通的,機率會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需要玩家每時每刻都要重新計算勝率,巴菲特就是從橋牌遊戲中練就出了快速計算的能力。
之前有人問他99乘以99等於多少,巴菲特迅速就能回答9801。
有人又問巴菲特:在100年間,一幅油畫從250美元上漲到5000萬美元,年化收益是多少?
巴菲特依舊能脫口而出:13%左右。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只有巴菲特非常淡定的說:“這很簡單,250美元到5000萬美元,差不多要翻倍17.6次,那麼也就是不到6年就翻一倍,7年翻一倍是10%,那麼最後結果也就是13%左右。”
透過橋牌以及多年的專業投資,巴菲特對於數字非常敏感,他的腦海中肯定經常進行著大量的運算,重複次數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套複利表格,這使得他對複利的熟悉程度跟九九乘法表一樣,脫口就能說。
其實很多人都在質疑訓練這種大腦快速計算的必要性,因為電腦和計算器都能做的事情,似乎不需要使用人腦特意進行大規模訓練。
但上雪認為經過訓練的大腦更加靈敏,對於投資覺得的直覺也會更準,比如對於一項投資的勝率,沒有經過訓練的大腦只能判斷可能賺錢或者不可能賺錢,但經過訓練的大腦或許能直接說出賺錢的可能性是60%還是20%,同時計算出與此相對應的應該配多大的倉位。
上雪可以給你們分享一個我自己的經驗。
在特大牛市中,我們能抄到底的機率有多少,大概是0。
在熊市中我們能抄到底的機率有多少?隨機買的話大概也只有10%,因為熊市裡很多股票雖然被低估,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底部區域。
如果在熊市裡,某隻股票的價格已經跌到爹媽不認,投資者都在罵,任何好訊息都被解讀為壞訊息,同時成交量低迷,散戶都在賣,長線機構投資者都在買,那我們抄底就有了50%的把握。
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採用分批買入的探底策略,越跌越買,跌多了甚至翻倍買,用資金把成本儘量壓到最低,那麼我們抄底的勝率就上升到了80%。
大家的大資金還是要放在大機率賺錢的投資機會里,如果我們總是去玩小機率不可控的遊戲,還沒輸說明玩得不夠久,但凡玩得夠久,估計輸得連內褲都不剩,如果你想象不出這個結果,依舊很自信,那你就想想左輪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