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漢帝】,是在【玩家】匡扶下登基,然後就對【玩家】下手,在【玩家】被地圖通緝時,【漢帝】御駕出征。
趙君宗覺得【地危司】不是“餘瓜”登基之時,成為【警危司】統領總長,才是“餘瓜”登基的時候。
具體線索可以在【警危司】統領總長,與【地危司】統領總長之間,進行尋找,而尋找的工具自然是【大資料】。
趙君宗有些羞愧,口口聲聲說跟“餘瓜”是好基友,但其實一點也不關心他,否則,就不會此時才知道,“餘瓜”這些年遭遇了多少的襲擊。
相比把他當成弱點進行攻擊,“餘瓜”的打擊面其實更大,畢竟,趙君宗經常不見蹤影,餘瓜卻是身居高位,不可能動不動就玩失蹤。
而也正因為身居高位,餘瓜的行程固然會保密,但事實上真要打聽,洩密也就是價碼多少的問題。一旦知道餘瓜的日程,就可以安排相關的行動。
趙君宗雖然是官迷、財迷,本身卻是“政治”白痴,理財小趴菜,他賬面上的一千多億一直是存銀行的,而之前仕途上的進步,基本上都是“餘瓜”在操作。
但就算是政白卻也清楚,“刺殺”是極端的政·爭手段,若是誰在鬥爭中處於下風,就琢磨著把對手殺掉,政客們早就死光了。
然而,餘瓜就一直處於被刺殺的狀態中,趙君宗對此就很不解,讓【大資料】分析一下原因,得出的結論是,“警危司”的特殊性。
【警危司】是從【兵統局】獨立出來的,它建立不是【聯邦】的需求,而是各種因素結合,迫使【聯邦統領閣】同意它的出現。
【統領閣】對於【警危司】沒有太大約束力,人事、財政等等都是無力干涉,而“餘瓜”是【警危司】的關鍵人物,一旦“餘瓜”死亡,【警危司】也就崩解。
如此也就難怪“餘瓜”要反覆橫跳,先從【警危司】跳到【督查司】,再從【督查司】跳出,建立【警危司】,解決了自己的性命之憂。
一句話,【警危司】太“獨”,這個“獨”不是說外部勢力無法滲透,而是利益上得不到均沾,而【地危司】卻不存在這個問題。
刺殺餘瓜自然不是要讓【警危司】崩解,而是有更多層的意圖,比如【雨天帶刀不帶閃】,會不會再選擇一個人,又或者【雨閃】直接放棄【警危司】,等等。
儘管不是自己分析出來的,而且是直接看到分析結論,趙君宗對“結論”中的錯綜複雜,也是感到頭皮發麻,他果然還是適合在“大樹”遮蔽下成長的。
更頭疼的是,餘瓜遭遇的刺殺次數太多,很難判斷是在哪次刺殺中遺失了,類似“傳國玉璽”的貴重物品。
【遊戲】中的【漢帝】是戰敗,餘瓜每次遭遇的刺殺,都是倉皇逃竄的,從未有正面擊潰刺客,得虧他實力還行,手下也相當忠心。
反過來說,當餘瓜的手下也很慘,傷亡率實在是太高了,但似乎這一點並沒有嚇退多少人,願意為餘瓜效命的人依然很多。
趙君宗讓【大資料】查了一下原因,發現餘瓜是透過【祭祀典禮】,讓為他效力的人保持著忠誠。
但並非關於忠誠的【祭祀】,而是在實力上的賜予,比如【使意】,【兵器使】若是無法獲得【使意】,終究會死於【靈囈】的。
由此可見,【炁皇】賜予的【使意】數量頗多,趙君宗對此有些忌妒,他當年為了獲得十數道【使意】,可以冒著被【十譜天羅】圍毆的風險。
反而【炁皇】直接取走【大資料】倉庫的物品,【十譜天羅】卻是沒有多大的反應,也不知【炁皇】是動了什麼手腳。
很多事情都存在矛盾,怕死於【靈囈】從而為“餘瓜”效力,獲得【使意】後,又為保護“餘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值得嗎?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趙君宗對此也就不敢做出評價,繼續關注“餘瓜”的刺殺,“餘瓜”每次遭遇“刺殺”的影像資料,【大資料】都是有儲存的。
在餘瓜尚未逼宮,讓【警危五老】退位時,他倒並沒有遭到“刺殺”,但也成為攻擊【警危五老】的“點”,敵人嘗試從貪汙、濫權、私生活等方面,將餘瓜定罪。
最危險的一次是由趙君宗,幫餘瓜解除的。
此後的危機則都是由余瓜自己處理掉,而等他成為【警危司】統領總長,敵人就不再從這些方面攻擊,而是直接物理毀滅。
趙君宗讓【大資料】將所有“刺殺”的影像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主要鎖定“刺殺”現場散落的“物品”,將其中有“價值”的物品標註出來。
【大資料】超凡造物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它對物品價值判斷,不僅有世俗的價值依據,也有超凡資源的價值依據。
運算結果標註最具有價值的是三件物品,印章、短劍、書本,透過【大資料】影像的回溯,三件物品都是從“餘瓜”身上掉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