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南侵是唯一的選擇,只要能擊敗大唐,逼迫李淵和談,那些蠢蠢欲動的以薛延陀為首的鐵勒九部以及其他部落就不敢妄動。
崔十一娘小聲問:“是因為東宮嗎?”
“太子必敗,秦王入主東宮已是必然,陛下私下都已然提及,等突厥退走,就會易儲。”李善不想讓懷孕的妻子去想這些,笑著問:“仁智宮之變,不會怪為夫吧?”
李善隨駕回京這些天,一方面忙於公務,回京的當天晚上就接到了張仲堅的來信,另一方面崔信、張氏時常陪在女兒身邊,導致夫妻倆到現在都沒談起仁智宮諸事。
“父親隨陛下、秦王陷於仁智宮,但難道不是郎君提兵救援的嗎?”崔十一娘語氣平靜,“如果說的是父親留在仁智宮,而沒有隨郎君回返的話,之前不久已經釋然了嗎?”
頓了頓,崔十一娘繼續道:“父親不肯託病避開仁智宮,後又不肯離開仁智宮,郎君也不能道出其中緣由,實在是無奈之舉。”
“而且郎君早有謀劃,心有成算,妾身並不擔憂。”
“上天待某不薄,此生有十一娘為伴。”李善苦笑道:“雖然謀劃已久,但也頗為兇險,若是十一娘還有精神,為夫慢慢道來。”
崔十一娘饒有興致的端正坐姿,讓李善端來溫水,又去取來幾塊糕點,擺出一副聽評書的架勢。
“說起來是機緣巧合,說起來是齊王、封倫運氣不太好。”李善笑著說:“當年玉壺春被京兆杜氏所奪,十一娘應該是聽說過的?”
“聽墨香提過,後來小蠻也提及。”崔十一娘想了想,“似乎就是天策府杜如晦的叔父?”
“嗯。”李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笑著說:“為夫向來與人為善,但也不是個任人欺辱的性子……”
“咯咯咯!”崔十一娘忍不住笑了,“那當然,欲谷設、都布可汗都知曉。”
“嘿,某不招惹他人,也不懼怕他人。”李善搖頭道:“當日與杜淹借下這份冤仇,也因為凌公當年入天策府,實際上就是奪了杜淹的官位,所以為夫暗地裡留心,很快發現玉壺春酒肆有異。”
“原因也很簡單,因關中糧食短缺,故聖人下禁酒詔,雖然實際上東西兩市酒肆未絕,但苛以重稅,所以釀酒得利不多,再加上米價升騰,酒肆甚至可能虧本,但玉壺春酒肆卻產量頗多……”
“當時只是順手讓範十一那皮猴去查了下,結果查到了坊州。”李善想想也覺得是運氣,自己當日可沒想到會查出那麼多,“之後就去了代州,直到雁門大家後回京才知曉,坊州有宜君倉,而坊州的司庫參軍是封倫的女婿,此人每個月都會拜訪封倫,次日榮九思登門,後入宮去見齊王。”
李善仔仔細細的將事情說出來,崔十一娘眉頭微蹙,想了會兒才說:“齊王當年依附東宮,而封倫卻是秦王一脈,所以郎君才會心有存疑。”
“是啊,從那之後,範十一暗中抽調人手,一直盯著封倫。”李善接著說:“半年前,梁國覆滅,調配各地官員,為夫曾經有意調楊文幹轉隴州總管,而封倫卻不肯……”
“所以郎君才會認為封倫、齊王有謀逆之心。”崔十一娘點點頭,“隴州總管品級比坊州刺史略高,這是升遷,封倫為秦王一脈,否決是應該的,但坊州臨近京兆府,而且是仁智宮所在,封倫理應是贊成的。”
“雖然當日不知曉封倫、齊王到底會做什麼,但能肯定,他們肯定會做什麼。”李善微微搖頭,“不過也出了不少意外。”
李善按照時間順序將仁智宮之變講述了一遍,“沒想到楊文幹居然在坊州依宜君倉為東宮養私兵……偏偏那時候不敢貿然打探坊州,生怕打草驚蛇。”
“更沒想到坊州民變,齊王乘機帶走了一半的兵力,否則以秦王、定方兄之能,不至於被楊文幹攻破鳳凰谷。”
“還好提前讓親衛盯住了沮原橋,這才順理成章的率兵趕往仁智宮……”
“當然了,如果齊王沒有派人守住沮原橋,截斷與長安的往來,為夫也有安排,凌公、定方兄會帶著岳父大人從山路遁走,範十一提前在沮水上游準備了船隻。”
“但那樣的話,郎君就瞞不住了。”崔十一娘幽幽道:“郎君於數年間一躍而為天下知,才賦為首,其次乃是陛下信重。”
李善咧咧嘴,“不錯,若是如此,陛下難免生疑……更何況為夫提前遁走。”
“秦王更是生疑。”崔十一娘點出重點。
李淵已經不好糊弄,而對李善非常瞭解的李世民更加不好糊弄,你李懷仁都提前準備好了船隻,自己早早的溜掉,而且還瞞著不肯上稟……即使能理解李善只是猜測,但李淵、李世民父子也難以釋懷。
“還好都過去了。”李善一筆帶過,“終究安然而返,雖太子並未謀逆,但再無迴天之術。”
都過去了……那是不可能的。
爾朱煥這個漏洞……李世民不可能不去查,用曾經窺探到齊王與封倫在天台山密會這個理由,太過敷衍了,只能勉強搪塞。
這也是爾朱煥為什麼下定決心,要在大局抵定之後悄然遁去,遠走江南的原因……只要他不出現,那麼李世民就很難弄清楚緣由。
畢竟在明面上,李善與爾朱煥之間完全扯不上聯絡。
這也是朱氏最近煩惱的原因,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兄長卻即將遠去,說不定這一生都未必能再見。
“好了,睡吧。”李善勸道:“突厥即將南下,只要不出意外,等突厥退走,陛下就會易儲,秦王入主東宮後,為夫就再無後顧之憂,每日清閒度日……”
“那裴弘大呢?”崔十一娘聲音略有些沙啞,打斷道:“太子雖未被廢,但已然事敗,而裴弘大卻沒有致仕,所以必有變故。”
“若有變故,必在東宮,而且必在突厥撤兵之前。”
李善再次咧咧嘴,都說一孕傻三年,崔十一娘怎麼反而腦子愈發好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