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清晨出兵,主將陣前敘話,李善刻意的拖延時間,等戰事正式拉開序幕的時候,唐軍都已經啃完了乾糧。
連綿不斷的號角聲在天地間迴響,戰車上的李善面無表情的看著,不遠處的秦瓊正在發號施令……這方面的具體操作並不是李善的長項,他也只能信任秦瓊。
從能力上來說,更適合總領中軍的是蘇定方,秦瓊、尉遲恭都更擅長的是衝鋒陷陣而不是坐鎮指揮。
但無奈李善需要蘇定方這把利劍,他信任蘇定方在尋找戰機方面的軍事天賦,也知道蘇定方會給予自己絕對的信任感,能將自己的戰略意圖完美的表現出來。
胡騎開始漸漸的逼近,速度不快不慢,草原騎兵從來不是以正面衝陣為主要攻擊手段的,他們不喜歡也不習慣正面衝鋒,攻擊側翼或者繞到後方才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唐軍分為三部,南側是尉遲恭率領的左軍,北側是竇軌率領的右軍,中路略為突前的是秦瓊總領的中軍,中軍兵力最多,陣勢向南北兩側延升。
三軍都是以戰車步陣,戰車後方是大量的步卒,以弓弩手、刀盾兵、長矛兵為主,騎兵隱於陣內,這也是自北魏時期一直到現在的主要對陣草原騎兵的陣法。
而蘇定方率領的騎兵的主力散於兩翼,或前或後,以劉黑兒、劉仁軌、常何與自己分率。
前方傳來連綿不絕的號令聲,李善的視線內,大量的弓弩手作勢仰射,灑出一波箭雨,但胡騎顯然很清楚唐軍弓箭的射程,在將至未至的時候撥轉馬頭,分左右兩軍繞到了側翼,只有幾十人被射落。
右軍的竇軌聚精會神的看著繞到側翼的這一撥胡騎,“應該是突厥人。”
身旁的李楷點頭贊同,他聽得出竇軌言語中的失落……懷仁先前下令,勿擊突厥,重點是鐵勒。
遊走的突厥騎兵側身放箭,一波波箭雨撒來,偶爾見到騎兵遠遠投擲繩索,試圖套住戰車開啟缺口。
畢竟唐軍兵力不足,不足以遮蔽橫向戰場,不過待得數百突厥騎兵掠過之後,右軍車陣突然撤開,李孟嘗率千餘唐騎馳出,雖然未能截斷突厥騎兵的佇列,但也攪得一片大亂。
身披鎧甲的李孟嘗持馬槊親自衝陣,與斜掠而來的突厥正面相撞,箭雨、怒吼、廝殺猛然爆發。
竇軌指揮右軍向北側進軍,弓弩手拼命放箭,戰車的四周,有刀盾手隨行,陣型不亂,使李孟嘗不至於因為衝陣後失去速度而陷入陣中。
同時中軍的秦瓊也遣派兵力穿插到右軍後陣,使整體陣型不受到影響,劉黑兒、常何率騎兵出陣,斜向抵達右軍西側,截殺突厥後援兵力,隱隱封鎖住穿插到右軍側翼的突厥兵力。
僵持了兩刻鐘後,李善略為放心下來,笑著說:“中軍不破,胡騎難以破陣。”
蘇勖點頭贊同,“地利在我,除非突厥遣重兵從中路猛攻,否則僅以側翼,難以破陣。”
簡而言之一句話,如果敵軍不能在中路給予唐軍中軍極大的壓力,那麼秦瓊就能從容調配兵力支援兩翼,再加上兩翼有蘇定方、劉黑兒率騎兵大隊適時出擊,雖然左右兩軍都只有三千餘兵力,但突厥很難從側翼找到突破口。
又過了兩刻鐘,突厥人不得不丟下了幾百具屍體退兵,竇軌指揮右軍收縮戰線,與中軍保持不遠不近的合適距離。
左路的戰事結束的更早一些,蘇定方與尉遲恭極為默契的一前一後,從容敗敵,要不是李善有令在先,尉遲恭都要率騎兵一路追殺過去了。
李善心裡清楚,這只是都布可汗的試探罷了,接下來才是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