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略略頷首,再次看向李世民,“延州如何?”
“代國公李藥師統領大局,突厥若是來襲,越過榆林,當不會邁長城攻打銀州、綏州,更不可能繞行攻打延州,平原郡公段德操足以守禦,突厥難邁盧子關,唯有長城以北的夏州。”李世民頓了頓,“張公瑾初初上任,只怕勉力守禦城池。”
李淵聽出了李世民的言外之意,不禁轉頭看了眼李善……後者不禁咧咧嘴,他也聽出來了,李世民也有點不放心啊!
論真正的文武雙全,秦王一脈中,出挑的其實不算特別多,李世績算一個,張士貴算一個,沒浮出水平的李善肯定算一個,但張公瑾也絕對有這個資格。
這是個能出將入相的英傑。
但若是突厥選擇從榆林方向攻打夏州的話,曾坐視顧集鎮被圍攻的代國公李藥師會不會選擇出兵……這是讓人難以揣測的。
畢竟李靖也才上任延州道行軍總管不久,而延州軍不管是戰力還是戰馬的數量都不如代州軍、靈州軍,李靖一旦選擇出盧子關……也是有戰敗可能的。
李淵思索片刻後,斷然道:“二郎從陝東道大行臺抽調兵力,以尉遲恭為首,抽調天策府將領,補入延州道。”
“是。”李世民一口應下,但隨機補充道:“或可下詔,延州道兵事,當由代國公決斷。”
李淵滿意的點點頭,這是投桃報李,李淵也怕李靖縮著腦袋啊,所以特地將李世民最心腹的尉遲恭給送過去,但李世民也沒有越俎代庖,延州道的指揮權,還是由李淵的嫡系李靖來掌握。
一旁的太子李建成臉色慘白,這父慈子孝的場面,這麼多年來曾經一次又一次的在這座兩儀殿上演……只不過當時的一位主角是自己。
“靈州、代州兩地。”李世民轉頭看向李善,“懷仁盡知內情,當可一述。”
李善昨晚就打好了腹稿,朗聲道:“代地雁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若是突厥來襲,必有後手,需警示代州諸將,防突厥從樓煩關,或山脈小路偷入腹地,前後夾擊。”
李淵點點頭,“朔州如何?”
“劉世讓當有守禦馬邑之能。”李善一個個點評道:“數年間,代國公李靖於朔州多建類顧集鎮堡壘,以封鎖突厥騎兵縱橫空間,如今領總的是代州司馬薛萬鈞……此人類其兄薛萬徹,擅攻……”
說到這兒,李善瞥了眼李世民,後者笑著說:“懷仁儘管直言。”
“薛萬徹、薛萬鈞兄弟均為萬人敵,以為先鋒破陣,無往不利,但為主將,若不能大勝,當會大敗。”李善徑直道:“於朔州堡壘,需領兵鎮守,視局勢或進或退,或攻或守,還要與馬邑劉世讓合作無間,非此二人能為之。”
李淵笑著問:“大郎、二郎,懷仁如此點評,可有不妥之處?”
李建成勉強笑了笑,“薛萬徹與懷仁義結金蘭,當知其能。”
李世民只點點頭,“那代州諸將,只有李世績能為之。”
“二郎去信秦武通。”李淵下了決定,“代州當無虞,懷仁再述靈州。”
“張仲堅有名將之才,兼有西河郡公溫彥博為輔。”李善想了會兒,“若是突厥來襲,當不會大敗,只是滅梁之後,軍中大將或轉任延州道,或調回京中。”
李淵也瞭解這一點,他本以為在涇州一戰後,大敗的突厥可能要持續不短時間的內亂,所以才會陸續將將領抽調回京……試圖先解決奪嫡之爭,沒想到自己終於下了廢太子的決心,但還沒動手,突厥就有南侵之像。
“從十六衛中抽調將領。”李淵揮手道:“此事由懷仁與二郎、嗣昌共議。”
“是。”
“是。”
李世民是領十二衛大將軍,柴紹節制北衙禁軍,這是他們的權利範圍。
應聲的李善轉頭看了眼裴世矩,眼神中帶著他們兩人才懂的意味……你不是也承認我情義深重嗎?
馮立可也是我的舊部呢?!
薛萬徹被趕到代州去,羅藝滾回了河州,李高遷被罷職,再把馮立弄走,我看你能用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