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王已經退回隴西,燕郡王羅藝退至隴州,錢九隴、胡演正在涇州。”李世民細細講述戰局,“不可貿然浪戰,先設立大營,突厥雖快馬利箭,但不會繞過大軍直取長安。”
李世民如今並不擔心奪嫡,他很清楚現在的局勢,越往後,局勢只會越對自己有利,他反而擔心的是這場戰事,如果讓突厥攻入京兆,甚至飲馬渭河,那就是大麻煩。
“殿下說的是。”李善緩緩點頭,“如今秋收結束不久,糧草充足,而靈州、原州、會州三地數月來兵禍連連,突厥劫掠不到太多糧食,也不可能翻山越嶺攻入慶州、寧州。”
“不錯。”李世民笑著說:“先行固守,或也能先挫敵銳氣,但不可突起大戰。”
杜如晦補充道:“突厥兵鋒正盛,便如當年席捲河東道的宋金剛。”
李善介面道:“後殿下率關中大軍從龍門渡過黃河,在柏壁屯軍,堅守不出,直到宋金剛糧盡,軍心不穩,試圖撤兵,殿下才以精騎突襲,大敗宋金剛,更連夜追擊,一日八戰,盡復河東。”
“以逸待勞,疲敵制勝,後發制人,此為致勝之道。”
這是李世民最常用,也是效果最好的作戰方式,淺水原、柏壁、虎牢關、洛水幾場大捷無不如此,先行固守以疲敵,同時遣派偏師斷敵軍糧道,最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捷破敵。
李世民笑道:“懷仁回朝後常言難為名將,不擅兵戈事,今夜一談,可見又是略懂略懂。”
“殿下可放心了。”房玄齡湊趣道:“懷仁當日言略懂詩文,《春江花月夜》、《愛蓮說》、《馬說》無不可青史留名。”
李世民放聲大笑,“此戰若得勝歸朝,父親都不知道如何嘉獎了。”
“數月前,懷仁神兵天降,力挽狂瀾,但因為已冊封郡王……”杜如晦想想這也是麻煩事,苦笑搖頭道:“陛下也實在難以加恩。”
李善看向李世民,“歷朝歷代,君主常忌大將,所謂功高難賞,不得不賜死,南陳開國君主陳霸先便是明證。”
房玄齡、杜如晦臉色微變,李世民也收起笑容,目光炯炯盯著李善。
李善加重了語氣,“但本朝不同,殿下本為當世名將,威望一時無二,他日登基,無論何人膽敢叛亂,均難擋一擊。”
“故本朝大將,儘可征戰沙場,不用擔心為君王所忌。”
李世民臉上重新浮現出笑意,的確如此,若論將才,自己足以與孫吳衛霍相提並論,也有足夠的信心駕馭麾下諸多大將。
歷史上也的確如此,秦瓊、尉遲恭、程咬金、張公瑾、張士貴、段志玄、李世績都在貞觀一朝還能建功立業,躍馬揚鞭,與唐太宗的君臣之情流傳後世。
即使是攻滅東突厥的李靖,也在選擇深居簡出後安然無恙……至於侯君集,那是自己作死。
李善這番話是真心實意的,想想漢初的韓信,想想宋初的杯酒釋兵權,想想明初朱元璋的殘酷手段,李世民在這方面的的確確是做的最好的那個。
不過一旁的房玄齡、杜如晦並不這麼想,他們都回憶起凌敬的一句話,懷仁不擅媚上。
這還叫不擅媚上?
不會也是略懂略懂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