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要不要過去?
豪富要不要過去?
那地方需不需要擴建翻修?
周圍需不需要遷徙填充,畢竟你不能讓人們一進城,好荒涼啊!
這就說不過去了。
如果只是遷都勞民傷財,這事兒也不是說不過去,畢竟那個時代皇帝和百姓,你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啊。
就事論事,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但是另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史學家和“網路家”們熱衷於探討的問題了。
漠南衛所!
之前為什麼要說朱允炆,還要說那麼多,其實這是關聯的。
朱允炆和朱元璋在討論藩王的時候,你們應該還記得那次交談。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
這就是朱元璋的手段之一,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谷王、遼王、寧王、慶王、肅王為九大塞王,領兵駐守邊塞。
這種駐兵邊塞可不是說,我放個能打的諸侯王,扔幾萬大軍,然後不管了。
這不是打仗,這是胡鬧。
這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漠南衛所,那是鉗制整個北方防線的一個東西,以諸侯王為根基設定一道道的衛所防線。
然後鉗制北方草原壓制他們的行動,同時反向打草谷以及經濟制裁這些老手段。
這楊作的確是讓北方的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大,大到了皇帝都感覺到心慌的地步。
但是關於這方面,其實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考慮,或者說朱允炆和朱元璋早就針對這種行為做出了應對辦法。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說到底針對北方諸侯王可以有相應的對策,但是哪怕到了最後也不能撤離漠南衛所。
這地方得有,人可以不是那些人。
而朱棣在遷都這件事情上,他不可能讓自己的家門口蹲著自己的幾個手握重病的兄弟。
別說朱允炆不敢,他朱棣也不幹啊。
他也會削藩就證明了在這件事情上,其實他倆是一樣。
對於削藩有問題麼?
沒問題。
你把邊塞王內遷,有問題麼?
沒問題。
你不能撤衛所啊!
為了保證他老巢的安穩,他選擇裁撤漠南衛所。
當然他不是傻子,也不可能真的說就為了自己放棄漠南,他只是選擇了一種嶄新的辦法。
換掉當年的防禦體系,改成了以京軍為後盾的分地防禦的邊防格局!
並且想要用親征漠北的辦法來彌補自己的最後一道漏洞。
所有的想法都沒問題,但是他的時間,不夠啊!”
喜歡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請大家收藏:(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