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心中無語,合著租界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
這大明朝,到了最後,地方上居然已經爛成了這副模樣。
心中無語的同時,也很是吃驚,他的歷史學的本就不好,要不是高弘圖說出來這些,他還真就不清楚,濠鏡澳具體到底實在什麼地方。
高弘圖一陣尷尬。
文人的春秋筆法,斷章取義,似乎在皇上面前,一點用處都沒有。
他也是看出來了,你說的越是清楚的地方,皇上不會去深想,可要是想要用模糊的是偶發矇混過關的話。
皇上絕對會挑選出來,專門讓你給講這一段。
不說明白,那就去查資料。
想要大而化之,肯定是不行的,可正是因為如此,扯下了當地官員身上的遮羞布之後會發現。
他們總結出來的結果。
不過是符合儒學的結果,好的全都在,壞的一律隱藏。
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人對這一段的歷史產生遺忘。
王衝狐疑的看了看高弘圖,就是坐在一旁打算只帶著耳朵,前來旁聽的高傑,都不由自主的看了過去。
能夠把侵略,說的很順耳。
也就只有學儒學的這些人,會做的出來了。
“臣,見過皇上。”
高弘圖連忙起身行禮。
“行了,你們都坐著,朕也只是糾正一下不對的說辭,沒別的意思。”
崇禎口中的沒別的意思。
高弘圖可不敢當真,就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李長庚和李定國也是一愣一愣的。
他們兩人都是聰明人,可在認知的侷限上,一時半會還真就沒有琢磨透皇上和高弘圖之間的對話,到底是在說什麼。
“這一次的會議,朕想說的就是,這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對大明的入侵,所以必須還擊,還要做出驅逐和讓對方給咱們賠償的辦法。”
崇禎邊走邊說。
等到走到給他留下的主位上,就定下了整個事件的基調。
那就是,這一仗必須要打,不但要打還要打的漂亮,打的這兩個自以為很了不起的國家,聽到大明的聲音,看到大明的旗幟,就得立刻畢恭畢敬的不敢給臉色。
“劉世勳還有多久,才會回到南京城?”
崇禎在底下的人愣神的時候,立刻問道。
本來按照高弘圖的想法,那就是必須要荷蘭人給出一個說法。
很顯然,皇上就沒打算要這樣的說法,而是想要透過戰鬥,把這個說法給打出來。
讓荷蘭人帶著禮物,乖乖的向大明道歉,並且做出賠償。
皇上一直以來,面對建奴的進攻,都是防守反擊,在高弘圖他們的眼中,這麼激進的方法,本就不應該出自皇上的口中才對。
實際上,若不是大明連續幾年,關內都是天災人禍不斷。
那會給人這樣的一個錯覺。
不管打不打得贏,先打一仗再說,然後總結經驗。
知彼知己,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若只是口頭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