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朝堂這個大染缸,就是本身五顏六色,都會被染得更加徇爛奪目,更不要說讀書的時候,只懂得人間大義的人。
只怕剛一進去,絕對會懵逼。
緊接著就是懷疑自己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再後來被孤立。
等到嚐到了第一口蜜糖之後,誰還會在意蜜蜂是有多麼的辛苦,只怕割蜂蜜的時候,生怕留的多了,自己吃的少了。
“教出一批讀書人不難,難得是如何改變所有人的觀念,而皇上現在把工匠和武將的地位提升,就是想要辦成這一件事。”
高弘圖已經做教諭很多年了,看到的和聽到的。
還有許多學生們心中的迷茫,都盡著最大的努力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也就直到現在,遇到了餘進儒之後,心中的某些想法才漸漸地成行。
不是百姓們不聰明,也不是儒生們讀書給讀傻了。
而是他們的認知,已經把自己侷限在了一個很小的地方,螺螄殼中做道場,也不是不可以,可到底地方狹窄,能有多大的出息。
正如讀書就是為了做官一樣。
整個朝廷的官職就那麼多,誰都想要去撈一把,過一過官癮。
那麼後來者能夠做的,用皇上的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不幹掉老一輩的官員,年輕人怎麼上位?
而有什麼辦法是比株連九族,更加快速騰出位置的?
可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耗在了做官上面,至於如何治理民生,那都是想方設法的如何去收稅。
高弘圖是看過某些內參的。
上面有一些訊息離譜的讓他都感到臉紅,一個小縣城的稅收,居然能夠收到幾百年之後。
而且還有人交了。
是百姓太愚昧了,還是百姓們太有錢了,根本就不在乎?
在思考過後,只能說百姓們是無法反抗而已。
若是再有大澤鄉的那種一聲吼。
西安府的那一次匪賊波及的範圍,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例子。
當年皇上要是去的遲了,後果會怎樣,還真就不好判斷了。
要知道,大明的聰明人,也在事後,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去推算那次造反無法收拾之後會發生什麼。
知道的人都知道。
只是不會輕易的說出來。
不知道的人,也不是無知,不過是很幸福的不用擔驚受怕。
內有天災人禍,外有建奴和蒙古人虎視眈眈。
不過現在不用了,天災還在,人禍卻已經消失了,而大明也正在漸漸的恢復期了民生。
外面的蒙古人已經無力在產生更大的部落了。
皇太極也是一退再退,放棄了好不容易拿到手的瀋陽。
“皇上總是考慮的很遠,這一點少有人及啊。”
李長庚也是剛剛在高弘圖的點撥下,捅破了自己心中的一張窗戶紙,不知他不夠聰明,而是身在局中,根本就沒有多想。
被李長庚誇獎的崇禎卻沒想過那麼多。
他只是在照抄曾經見到過的那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