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也就這件事,有個後續的追蹤調查。
大部分人不是對於官辦醫館忽然改成了婦幼院而失望。
所表現出來的只有慶幸。
慶幸自己在官辦醫館沒有改變之前,狠狠的讓官府出了點血。
而沒有趕上好時候的人,則是在捶胸頓足的感慨,自己來晚了一步,不然可以拿到一副免費的藥物。
以後自己的家人,要是有個頭痛腦熱的,還能及時的服用。
至於對不對症,那就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了。
只要有藥吃。
誰還管那麼多。
官辦醫館的事情是很早之前,崇禎手中有了大量閒錢的時候,腦子一熱弄出來的。
那時高弘圖還沒有來到高陽縣。
具體的事務,還不是很清楚。
此刻聽到李長庚說起這些,卻都是在當做故事來聽。
“培養一個大夫實在是太難了,朕讓太醫院的人,開辦了一個皇家醫學院,到現在學徒倒是很多,能夠上手獨立看病的人還都沒有出師呢。”
想要量產大夫。
崇禎感覺任重而道遠。
就是在整理那些醫書的時候,都會為了一個病例,一個藥方,而掙得頭破血流。
一會要辯證藥性,一會要辯證醫理。
反正,都是高大上的,近乎於玄學和哲學的程度。
崇禎對於這個不懂,也就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有價值的做法。
就是連民間的赤腳醫生,都被召集了起來,進行了培訓,篩選出一些濫竽充數的,就這依舊不夠用。
實際上,各行各業的人才。
都是大明急需的。
“兩年的時間還是太短了,最少十年時間,才能夠讓各行各業的人才出現井噴式的翻倍增長。”
王衝看過他妹妹計算的某些資料。
從大明開國,到現在,儒生的培養在不斷的增長。
只有工匠和大夫,卻是一直保持著一個很微妙的數字沒變。
他不懂是誰在背後調節著這種微妙的狀態。
可他明白,就是有這樣的一隻無形的大手,遏制著大明的快速發展。
曾經看起來很多的人才。
真到用的時候,恍然發現,廢物太多,能用的太少。
幾人討論了一下,對於重開免費的官辦醫館,崇禎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倒不是捨不得幾個大錢。
而是免費的東西,似乎總是在另外一個方面付出了代價。
一行人再次坐上馬車,去往下一個地方。
**
比崇禎的馬車更快的就是大明的軍令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