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不是杞人憂天。
有多少王朝,都是因為人而興,因人而滅。
他已經做了許多的準備,可心中依然沒底,後代的子孫們要是行差踏錯,再次走到了原來的路子上,又該怎麼辦?
現在火槍已經出來了。
往後道院還會研究出更厲害的武器。
就是底層的百姓們,過得不好了,想要反抗,都沒有任何的一點機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會。
“對了,你們也跟著朕,走了一路了,看沒看到,老百姓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崇禎忽然轉身,問了一句早就應該問的問題。
而這樣的對話,在歷史上,微服私訪的皇帝和大臣之間,才是最正常的日常。
“皇上,臣覺得,大明的百姓們,現在就什麼都不缺了,就是缺少向外的一種動力,據臣所知,現在海外行商的人不少,可出去長見識的人不多。”
範景文也是人精。
見到崇禎對徐霞客的評價,苦思冥想了許久,靈光一現,自以為明白了一點大明的現狀。
朱繼祚心中懊惱,暗道:有被這個老混蛋搶先了。
其他跟隨過來的人,面上雖然不顯,可心中都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你認為,為何會有這麼多人不想出去?”
崇禎接著問道。
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做法,崇禎身邊的人已經很習慣了。
範景文也是有著準備的。
“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好奇心不足,可以讓報刊多刊登一點,外面的新鮮事物,知道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人會想著走出去。”
道理沒錯,可也沒有說到根本上。
崇禎也不以為意。
只是轉身走在街道上,水泥鋪就的接到,平整,乾淨,除了少了街道兩旁的路燈,不夠寬闊之外,和京師的款式,沒啥兩樣。
在上行下效這方面,官場上的人學的最快。
崇禎是看不出來,可京師街道的質量,是不是相同的,想來偷工減料不應該,畢竟是有人要經常走的。
萬一出了問題,可就要牽連一大批的人。
而且崇禎也對張國維對質量的把關,很有信心。
“貧賤不能移啊,誰不想出門走動走動,可手中要是沒有錢的話,他們走動的起來嗎?每一步都要錢財去消費,你覺得,大明的百姓們,做一年工,賺到的那麼一點錢財,除了養家餬口,能夠走出門多遠的距離?”
沒有了地域的限制,也不需要路引來限制人的活動範圍。
大明的百姓們,大多數去了幾次縣城之後,若是沒啥事,都很少進城。
畢竟,進了城,就想要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