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的封地朝鮮,也被他治理的蒸蒸日上,封地中的臣民,誰不說他英明神武?
相比起自己的這位大哥,雖然權勢很大,可想要在父皇建立起的制度上,做出一點修改,可真的不是很容易。
弄不好,大明現在的盛世,就會戛然而止。
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笑話。
不過,要是換成他是大明皇帝的話,絕對不會在意別人的笑話。
沒見到,崇禎在位的時候,都有時候悄悄的讓人給買一些關於自己的話本去看嗎?
在更多的時候,還會和旁人討論一下書中的劇情。
「怎麼可能,縱觀歷史,有哪一個皇帝,實在最適合的年紀,就接手了一個走向盛世的國家?而且還是做父皇的,心甘情願的讓出了手中所有的權利?」
朱慈煥有不同的見解。
他在南越的治理,也是有目共睹,還因為張嫣的存在,許多時候,翻過十萬大山和大明交易,能夠拿到不少的好處。
不然,封地發展的絕對沒有這麼快。
南越不缺少資源,缺少的只是技術和知識。
「所以說,大哥應該感到幸運,可幸運的人,去而不覺得運氣是他的本事,總想要貿然的展示自己,也是人之常情,就怕展示自己不成,反而引狼入室。」
朱慈炯的位置很微妙。
從海上前往福建,速度可要比南越到達大明更近。
知道的許多內情,也就更加的清楚。
還因為他的封地上,已經有不少人放棄了大明的一起,成為了他封地上的子民。
而這當中的原因,就是朱慈烺又把曾經逐出朝堂的儒生們,拉回了朝堂之上。
「儒生治國,早就被證明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以文亂法的人,別看現在都乖乖的,只要拿到權利,立刻就會想辦法架空皇權。」
這一點朱慈炤很有發言權。
當年他的封地槓桿剛建立起來,需要更多的人才治理,於是很多在大明鬱郁不得志的儒生們,就覺得那是一個好去處。
那時在一開始,可是把整個封地折騰的不輕。
若不是吳阿衡作為封地上的內閣首輔,還有韓楓將軍領兵在側,用非常手段換了一遍。
或許現在的朝鮮,已經不是他朱慈炤的朝鮮了。
「我的封地上,可都不敢讓這些人去,萬一來一個母雞司晨,我這個女皇還做不做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應該是早夭的坤儀公主朱翠微。
現實也是南掌國的國主。
她的封地上,學佛的人很多,到處都是寺廟,本來想的是從大明找一點人才,多建設一點書院。
結果把他氣得夠嗆。
多難聽的話都敢說,辦起事情來,一件都不成,
你說一群儒生們,好好的傳播儒學不好嗎?
到了最後,反正是和當地的一些和尚們,走到了一起,每天不是談玄辯法,就是說一些揭語。